梁挺福:2016年高考作文大猜想(第十三篇)
2016-05-31 18:31:31圣達信教育文章作者:梁挺福
年年歲歲高考相似 歲歲年年考生不同。
時間飛速,不知不覺中,我們又迎來了新一年的高考,2016年高考正向我們走來,梁挺福式的2016年高考作文大猜想如約與今年的高三家長和考生見面了。
從2010年到2016年,一年一度的梁挺福式高考作文大猜想已經(jīng)整整陪伴大家度過7年。7年,一個不短的時間,卻能改變很多人的命運,從人生成長軌 跡來看,就有“3歲看大7歲看老”之規(guī);從婚姻生活經(jīng)營來看,就有“3年之痛7年之癢”之說,因此人生就是在一個又一個平凡而有意義的7年中度過。
其實,人生中的5個7年足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7歲看老;14歲青春反逆期;21歲面臨大學畢業(yè),工作或考研,拐點很重要;28歲面臨人生婚姻;35歲需有自己明確的職業(yè)錨,所以說5個7年定格一生!
回顧這7年的堅持和努力,我有著太多太多的煎熬和感動,真的是痛并快樂著!
今年的《梁挺福:2016年高考作文大猜想》依然沿用前6年的模式,“高考作文大猜想”一共有十七大內(nèi)容,每個內(nèi)容都濃縮為一個精短扼要的題目,每個 內(nèi)容都由3個要素:題目、素材和點撥組成。這樣架構方便于家長和考生深度理解,容易挖掘素材背后的真實內(nèi)涵。這十七大內(nèi)容幾乎覆蓋了當前的核心價值觀、優(yōu) 秀傳統(tǒng)文化以及時事熱點內(nèi)容,而這些內(nèi)容恰恰是命題者最想通過以試卷的方式跟未來的社會建設者進行對話和交流,來考查考生的所思所想,從而進一步推動和促 進優(yōu)秀文化教育的發(fā)展。古人云“文以載道”,作文還真能反映考生對當代社會的思考與認識,培養(yǎng)人格力量與文化使命感。
【作文猜想十三】諾獎成名,默默背后顯一生執(zhí)著
一、作文素材
新華網(wǎng)2015年10月5日新媒體專電瑞典卡羅琳醫(yī)學院5日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授予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以及另外兩名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表彰他們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這是中國科學家因為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是中國醫(y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y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因為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被戲稱為“三無”科學家。無博士學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歷史條件所致,落選院士則值得探究。據(jù)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幾次被提名參評院士,但均未當選。
像屠呦呦這樣做出國際認可的重大科學貢獻而落選院士的,在我國并非個案:“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統(tǒng)所研究員李愛珍,享譽海內(nèi)外的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饒毅……
二、構思點撥
科研,需要耐得住寂寞,無論從科學規(guī)律,還是科研工作者角度莫不如此。而在屠呦呦身上,這一點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
從2015年10月5日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宣布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獲獎,到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領取諾貝爾獎,讓國人興奮了兩月有余的諾貝爾獎至此“塵埃落定”。
對于任何一個國家的科學家而言,獲得諾貝爾獎都是一個極小概率的事件。也因此,諾貝爾獎才顯得如此珍貴,尤其對于久久不能問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而言。屠呦呦的獲獎,了卻了中國人的諾貝爾獎心結。一塊石頭落了地,也就有了相對理性的心態(tài)來審視屠呦呦以及諾貝爾獎。
從屠呦呦獲得諾獎這件事,人們讀出了科研工作者"寂寞"的特質。
盡管諾貝爾獎被視為科學界最高殊榮,但要獲得諾貝爾獎,等待的時間之長也讓人咋舌,由于驗證突破性科學理論所需時間越來越長,科學家往往要在提出理論后數(shù)十甚至幾十年,才獲諾獎認可,部分人甚至在獲獎前便已去世。據(jù)諾貝爾獎官方網(wǎng)站數(shù)據(jù)顯示:自1901年首次頒獎到2015年以來,已有874人次和26個組織獲獎,其中在不分類別的所有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平均年齡是59歲,峰值在60至64歲之間。以屠呦呦為例,從1977年3月,首次以"青蒿素結構研究協(xié)作組"名義撰寫論文到2015年獲得諾貝爾獎,足足等待了39年,她已年逾85歲高齡。
科研,需要耐得住寂寞,無論從科學規(guī)律,還是科研工作者角度莫不如此。而在屠呦呦身上,這一點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
再聯(lián)想到屠呦呦“三無科學家”(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的身份,以及屠呦呦當時的科研條件與工作環(huán)境,這份執(zhí)著與低調(diào)無疑讓人們對科研有了顛覆性的認識,尤其對于當前有些功利化的科研風氣而言。
正如北京大學講席教授饒毅所言:屠呦呦先生獲獎是我國自然科學諾貝爾獎零的突破,有很大意義。同時也在刺激我們,我們這么大的國家、這么多的人為什么現(xiàn)在才實現(xiàn)零的突破?
顯然,屠呦呦帶給中國的,不只是一個諾貝爾獎。屠呦呦獲得諾獎,實現(xiàn)我國本土科學家的零的突破,隨之而來的,也有很多反思。諸如,這是將近四十年前取得的成果,屠本人是"三無科學家",沒有在國內(nèi)得到公認,等等。客觀而言,這些反思是為了促進我國科研環(huán)境改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反思還主要停留在朋友圈刷屏,而沒有進入科研管理、決策者的頭腦。 在我國,目前還存在一個現(xiàn)象,就是科學家對科研管理體制不滿,但卻不愿意公開表達,因為一旦公開表達,就可能“得罪人”,被邊緣、被淘汰。在行政主導的項目立項、科研評價,以至于院士評審中,難以獲得好的結果。屠呦呦參評院士未獲成功,據(jù)稱就與其實話實說的性格有關。
獲得諾獎,有豐厚的獎金,但學術的目的,不是追逐利益,學術的價值在于不斷突破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突破的動力,就來自于批評與質疑,我國的學術環(huán)境,目前最缺的不是學術經(jīng)費,而是批評與質疑,沒有“問題導向”意識。只有直面我國學術面對的真問題,給學者更多的自由空間,建立學者平等競爭的學術環(huán)境,我國的一流成果才會呈“井噴”之勢。
梁挺福:2016年高考作文大猜想?yún)R總
第五篇:萬眾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文化更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