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教案:《九一八事變》優(yōu)秀教學設計(二)(3)
2018-11-23 22:29:42網絡整理
“在(日本)國防和國民的生存上有著重大的利害關系。把滿洲從中國本土分裂出來,自成一區(qū),置日本勢力之下。”
——《對華政策綱領》
從以上展示的史料,我們可以看出,日本發(fā)動九一八事變是必然的,因為這是日本既定國策的必然結果。
(板書)①日本既定國策的必然結果;
既然日本要發(fā)動這樣的一場侵華戰(zhàn)爭是必然的,那么為什么不早不晚偏偏會選擇1931年這個時間呢?
(學生思考)經濟危機
1929年~1933年,世界范圍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的經濟危機,不同國家應付經濟危機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我們都清楚,美國主要是通過羅斯福新政,國家直接干預經濟的舉措擺脫了經濟危機,經濟得到了回復并逐步走向了繁榮;而另外了一些法西斯國家,比如日本,則采取對外發(fā)動戰(zhàn)爭的手段企圖轉移國內人民的視線,轉嫁危機。
(板書)②受世界經濟危機影響,轉嫁危機;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一下,日本得以發(fā)動這樣一場侵華戰(zhàn)爭又有著哪些有利因素呢?首先,我們把目光投向中國國內,當時中國正在忙著做什么呢?
(學生回答)內戰(zhàn)
(板書)③國民政府全力圍剿紅軍;
很好,當時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正忙于圍剿紅軍,他認為紅軍才是心腹大患。對日本的政策是妥協(xié)、退讓,盡量避免沖突。我們再將目光投向世界,世界正發(fā)生著什么呢?
(學生回答)經濟危機
(板書)④歐美忙于應付經濟危機,無暇東顧。
是的,剛剛我們已經提到了,這一時間,經濟危機席卷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各資本主義國家都忙于應付本國的經濟危機無暇東顧,這也為日本發(fā)動九一八事變提供了可趁之機和有利條件。
在各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九一八事變爆發(fā)了。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九一八事變的經過。
(多媒體展示)九一八事變經過示意圖
戰(zhàn)后一片廢墟的東北軍北大營 圖片
講解: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關東軍制造“柳條湖事件”。攻占北大營,19日占領了整個沈陽城。1932年1月3日,占領錦州;2月5日,占領哈爾濱。東北三省全部淪陷。
(板書)經過: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炸毀南滿鐵路柳條湖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破壞,炮轟東北軍駐地,攻占沈陽。
結果:東北軍執(zhí)行不抵抗政策,不戰(zhàn)自退。不到半年,東北三省淪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