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教案:《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教案五
2019-09-20 22:55:01網絡資源
高一歷史教案:《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教案五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識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新中國的首都、國旗、國歌、開國大典;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5個省級自治區(qū)。
。2)理解:“共同綱領”;政協的作用和職能、民主派參政的主要任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處理少數民族的基本原則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
。3)運用:愛國統一戰(zhàn)線的現實意義。
2.過程與方法:
(1).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各種類型的史料的能力,使學生掌握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歷史
唯物主義基本分析方法。
。2).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的啟發(fā),使學生形成多角度發(fā)現及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和
歷史比較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認識事物發(fā)展的曲折性,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成長中的事物,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以及為實現民主科學而奮斗的求真精神。
教學重點: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的形成和發(fā)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創(chuàng)立;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
教學難點: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新課】:
以宣城當地的四張圖片導入新課。引起學生興趣,引發(fā)學生思考,為什么我們今天有如此幸福的生活——幸福的生活需要制度的保障。那么現在我們學習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
【學習新課】:
以一首詩開始本課的具體內容學習
共同協商搞國建
我當代表為人民
參政議政新發(fā)展
民族政策暖心田
一、共同協商搞國建——政治協商制度的初步形成
1、背景
、偃嗣窠夥艖(zhàn)爭的勝利發(fā)展。
、谥袊伯a黨團結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開始籌建新中國的工作。
2、新政協的召開
。1)準備:1949·6新政協籌備會議在北平召開(全面籌建新政權工作)
。2)時間、地點、代表:1949·9 北平
3、主要內容
①選舉產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當選為主席。
②改北平為北京,為新中國的首都;以五星紅旗為國旗;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采用公元紀年。
、弁ㄟ^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
4、意義
代行全國人大職權,為新中國成立作了準備,10月1日新中國成立
初步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二、我當代表為人民——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創(chuàng)立(國家根本政治制度)
1、背景
隨著新中國經濟建設的大規(guī)模展開,召開人民代表大會的時機日益成熟。
2、標志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
(1)時間地點:1954年9月,北京。
(2)主要內容
、龠x舉毛澤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任命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
、谕ㄟ^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體現了 和 兩大原則,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合作探究:1954年憲法體現了哪兩大原則?
材料一、6月8日,劉少奇主持召開憲法起草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對修正稿進行討論。與此同時,全國政協和各省市黨政機關,軍隊領導機關,以及各民主黨派和各人民團體的地方組織共8000多人,用了兩個多月時間對憲法草案(初稿)進行討論,提出各種修改意見5900多條。憲法起草委員會對這些意見認真研究,采納吸收100多條。
材料二、6月16日,《人民日報》公布了憲法草案。在隨后的兩個多月里,全國各界共有一億五千多萬人參加了討論,他們熱烈擁護這個憲法草案,又提出了許多修改和補充意見。9月9日,憲法起草委員會召開第八次會議,根據全民討論的意見,對草案作了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前的最后一次修改。
材料三、第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第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qū)域自治。
第四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依靠國家機關和社會力量,通過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和社會主義改造,保證逐步消滅剝削制度,建立社會主義社會 。
第二十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第二十二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行使國家立法權的唯一機關。
三、參政議政新發(fā)展
討論:在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前后,政協的職能發(fā)生什么變化?
新發(fā)展:1956年“八字”方針的提出——“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
組成最廣泛愛國統一戰(zhàn)線。
四、民族政策暖心田——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含義
在中央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qū)設立自治區(qū)域和自治機關,由當地民族當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內部事務,行使自治權利。
2、原因
歷史上:中華民族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近代以來,各民族為民族獨立做出了重大貢獻;
地理上:大雜聚,小聚居;多在邊疆地區(qū),發(fā)展落后
新中國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
3.概況
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qū)成立。后來,新中國共成立了五個自治區(qū)、一百多個自治縣(旗)。
通過圖片西藏自治區(qū)建立50周年帶領學生體會民族區(qū)域自治
4.意義
(1)滿足了少數民族自己當家作主的愿望,實現了民族平等。
(2)保證了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
【本課小結】:
新中國成立后,鞏固政權的同時,也進行了政治制度的建設。1954年,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奠定了新中國各項政治建設的基礎。因歷史上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有過合作的基礎,民主黨派也支持社會主義建設,所以與民主黨派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成為必然。為實現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少數民族大團結,國家在少數民族聚居區(qū)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這些制度構成了中國政治體系的基本框架。
【布置作業(yè)】:本課同步練習、填圖冊和書后本課測評。
【板書設計】:
第20課 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
一、政治協商制度
。ㄒ唬┬纬
(二)發(fā)展
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三、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高考預測、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jié)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