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教案:《重新創(chuàng)造的藝術天地》教學設計
來源:精品學習網(wǎng) 2018-11-14 16:43:37
教學目標:
1. 理解“詩歌欣賞活動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明曉想象在藝術欣賞中的重要作用。
2. 運用作者所闡發(fā)的詩歌欣賞的方法進行詩歌鑒賞。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首先請同學欣賞杜牧的《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談談自己對詩境的感受。
然后介紹明代的文學家楊慎在《升庵詞話》中對這首詩的評價:“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映紅之景,村郭、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請同學討論楊慎的觀點。
師:楊慎一改,索然無味,原詩“千里”“四百八十寺”并非實指,這些超越時空的詞語,能使讀者對江南的春色產(chǎn)生無限的遐想。而楊慎所改,確實符合事實,但所失太實,缺乏想象,也就缺少了一種意境、美感。其實詩,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是不能用科學的眼光去苛求的,我們欣賞詩,要領略詩中的意境之美,就必須調動自己的想像。
二、研讀課文,理清思路
思考1:本文闡述的問題是什么?
明確:鑒賞詩歌,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再創(chuàng)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動,通過想象可以把握詩人的藝術構思,再現(xiàn)詩人創(chuàng)造的詩歌形象。
思考2:請你用五個字來概括一下想象活動。
明確:泡,找,進,猜,補。
請分析一下本文的思路。
明確:首先,作者指出,詩歌欣賞與詩歌創(chuàng)作是逆向的,“詩人通過想像創(chuàng)造出了詩的形象,讀者通過想像正確地把握住詩人的藝術構思,并且豐富地再現(xiàn)了詩人創(chuàng)造的形象”。讀者的想像活動是詩人想像活動的再經(jīng)歷和再體驗。這種“再創(chuàng)造”,主要是引起感情上的共鳴。作者舉三個例子(《我愛這土地》《長干曲》《沙揚娜拉一首》)都說明了這一點。
第二步,作者針對詩歌的“把繁復的生活現(xiàn)象濃縮成精約的典型的詩歌形象”的特點,指出欣賞詩歌要把它“泡”開來,還原成繁復的生活現(xiàn)象——“再創(chuàng)造”有時是“泡”。作者以《老馬》為例子說明。
第三步,作者針對詩歌含蓄、隱喻的特點,指出欣賞詩歌要善于尋找并最后判斷形象背后所蘊含的情思,尋求詩句之外所包含的不盡韻味——“再創(chuàng)造”有時是“找”。作者舉“采菊東籬下”詩句以及《祖國啊,祖國》《楓橋夜泊》三個例子說明了這一點。
第四步,作者指出“再創(chuàng)造”有時是“進”。讀者必須走進詩人所創(chuàng)造的境界中去,把自己的主觀世界融入詩的客觀世界。作者以“問君能有幾多愁”為例說明。
第五步,作者針對詩歌形象極簡約極豐富的特點,指出欣賞者必須以自己的經(jīng)驗和思考去“猜”,去“補充和闡發(fā)”——“再創(chuàng)造”有時是“猜”。作者以《口供》為例子說明。
第六,作者針對詩的語言是不連貫的、斷斷續(xù)續(xù),跳躍性很大的特點,指出“再創(chuàng)造”有時是“補”,需要加以填補、連綴。作者舉《夜雨寄北》這個例子說明了。
三、鑒賞詩歌
閱讀下列詩歌,回答后面問題。
使至塞上
(唐)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戶在燕然。
1.“蓬草”在古代詩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詩中的“征蓬”表達了詩人什么感情?
參考答案:“蓬草”隨風飛轉,古代文學常用它來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蹤。
2.尾聯(lián)流露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尾聯(lián)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業(yè)的心情,這個典故隱含在燕然兩個字中。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