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譯答題指導4
來源:高考網(wǎng) 2009-08-22 20:21:31
6、省略成分沒有譯出。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沒有必要翻譯出來,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須翻譯出來語意才完全,如:權以示群下,莫不響震失色。(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誤譯:孫權給群臣看,沒有誰不嚇得改變了臉色的。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書信,而譯句中沒有譯出來,應該在“孫權”的后邊加上“把曹操的書信”,語言才顯得清晰完整。
7、該增添的內(nèi)容沒有增添。在翻譯時,有時為了文句符合現(xiàn)代漢語習慣,必須增添一些內(nèi)容,才算恰當,如:今劉表新亡,二子不協(xié)。誤譯:現(xiàn)在劉表剛剛死亡,兩兒子不團結。在數(shù)詞“兩”后邊加上量詞“個”,語氣才顯得流暢。再如: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譯成:因此,先主劉備就去拜訪諸葛亮,總共去了三(次),才見到他。譯句中在數(shù)詞“三”后加上量詞“次”字。
8、無中生有地增添內(nèi)容。一般說來,文言文翻譯必須要尊重原文的內(nèi)容,不能根據(jù)個人的好惡增添一些內(nèi)容,以至違背原文的意思。否則,就會造成失誤,例如: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U`譯: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潔,學有專長,樂于助人并且可以當我老師的人在里面。譯句中的“品行高潔、學有專長,樂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沒有這個內(nèi)容,是翻譯者隨意加進去的,應刪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9、應當譯出的意思卻遺漏了。沒有把全句的意思說出來,只說出了一部分意思。例如: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誤譯:孔子說:“學習后要復習,不也是很高興的事嗎?”譯句把“時”的意思漏掉了,應該在“復習”前加上“按時”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譯句。
10、譯句不符合現(xiàn)代漢語語法規(guī)則。在古代漢語中,有一種倒裝句,這種句子在翻譯時,一般說來,要恢復成現(xiàn)代漢語的正常句式,例如: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誤譯:尋找人可以出使回報秦國的,沒有找到。這個句子翻譯的不妥,因為原句是定語后置,在翻譯時必須把定語放回到中心詞前邊,正確的翻譯是:尋找可以出使回報秦國的人,卻沒有找到。再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譯成:蚯蚓沒有爪子和牙齒的鋒利,筋骨的強壯。這個譯句沒有按定語后置的特點來譯,正確的翻譯應該是: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壯的筋骨。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