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教案:《諫太宗十思疏》 15
來源:網絡資源 2024-10-15 16:16:5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了解魏征的生平及作品,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
理解“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載舟覆舟”等觀點的深刻內涵。
學習本文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進行說理的藝術特色。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誦讀、翻譯、討論等方式,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
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的結構和論證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懂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道理。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
理解文章的主要觀點和論證方法。
2.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理解“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載舟覆舟”等觀點的深刻內涵。
三、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反復誦讀,讓學生體會文言文的韻律美,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2.翻譯法:引導學生逐字逐句翻譯課文,掌握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
3.討論法:組織學生討論文章的主要觀點和論證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合作精神。
4.點撥法:在學生遇到疑難問題時,教師適時進行點撥,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以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的故事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介紹《諫太宗十思疏》的寫作背景,讓學生了解文章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寫作意圖。
2.誦讀課文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跟讀,注意字音、節(jié)奏和語調。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
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點評。
3.翻譯課文
學生結合課下注釋,逐字逐句翻譯課文,遇到疑難問題可以小組討論或向老師請教。
教師巡視指導,解答學生的疑問。
指名學生翻譯課文,教師進行點評和補充。
4.分析課文
整體感知
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作者圍繞中心論點從哪些方面進行論述的.?(“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載舟覆舟,所宜深慎”“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等十個方面)
具體分析
作者在論述“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時,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比喻論證、對比論證)
作者在論述“載舟覆舟,所宜深慎”時,是如何引出這個觀點的?(通過“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的比喻,引出“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中心論點,再由“德義”引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的觀點)
作者在論述“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等十個方面時,是按照什么順序排列的?(由“戒奢以儉”到“用人納諫”,再到“賞罰分明”,層層遞進)
5.總結歸納
文章的藝術特色有哪些?(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進行說理,語言駢散結合,富有節(jié)奏感和表現力)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憂國憂民,希望唐太宗能夠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虛心納諫,以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6.拓展延伸
結合現實生活,談談你對“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理解。
如果你是唐太宗,你會如何對待魏征的這篇諫言?
7.布置作業(yè)
背誦全文。
寫一篇讀后感,談談你對《諫太宗十思疏》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學反思
通過本次教學,學生對《諫太宗十思疏》這篇文言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誦讀、翻譯、討論等教學方法的運用,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中提高了文言文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時,我也注重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xù)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相關推薦: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jié)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yè)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