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英語總復習方法總結
2024-09-24 08:47:09網(wǎng)絡整理
一、英語聽力:要堅持每天聽
1、調整并保持聽力狀態(tài)很重要。建議考前,考生要保持每天20分鐘的聽力練習量。
2、真題最好反復演練。最后階段,主要應該聽去年各省市的高考聽力試題和仿真度比較高的今年各區(qū)一模、二模試題。
3、聽寫訓練。做一些真題的聽寫訓練;痉椒,先整體聽一遍,然后聽一句寫一句,堅持聽寫完為止,然后再對照原文,檢查自己錯在哪里。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正式考試中,做完所有聽力20道選擇題后,一般來說,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不要輕易改動第一次做好的答案。據(jù)統(tǒng)計,第一次選擇往往比改動后的選擇可靠得多。
二、詞匯語法:堅持每天復習一部分
在單項選擇題上,適當做題是必要的,但不要采用題海戰(zhàn)術。勻些時間看以前的聽課筆記、講義、以前做錯的題目(錯題集)也是復習該題型很好的方法。尤其要把做過的一些題,特別是錯題,反復地看,同時簡單的題要總結規(guī)律,難題記死記牢即可。要重視語境題、時態(tài)題、動詞短語相關的單選題。
關于語法,最近幾年的高考在淡化語法,但并不是完全不考,而是以交際的方式考查,所以復習語法專題的同時要注意交際方面的問題,要特別注意從語境和語意中來解決語法問題。語法重點要掌握時態(tài)、非謂語動詞以及定語從句三大塊的內容。
三、完形填空:每天要保證做一篇
1、培養(yǎng)語感。如何來培養(yǎng)語感呢?這里給同學們提一個成功學生使用過的、正確提高語感的方法:把去年的所有完形填空題正確答案填上,然后大聲朗讀,不
要求背誦但是至少要能做到熟練朗讀。在朗讀中,慢慢領悟。
2、堅持訓練。每天要保證做一篇,這是量上的一個要求。還要把做錯的做出標記,重點記憶。應重視文章的整體性和邏輯性。完形填空的過程就是由已知信息推出未知信息的過程。
四、閱讀理解:重中之重
閱讀理解是高考的重頭戲,提高成績,閱讀理解是關鍵?荚嚺R近也要堅持閱讀。與其陷入題海,不如抽出20-30分鐘閱讀英文篇章。
1、閱讀訓練不停歇。在沖刺階段,應多進行一些限時訓練,通常每五篇閱讀材料作為一組,在35到40分鐘里完成。這樣既可以保證考場上充沛的閱讀精力和體力,又可以營造考試的氛圍,還提高了閱讀速度。
2、閱讀文章要復習。提倡在復習閱讀的過程中對三點進行注意:單詞、語法點以及復雜句。平時的閱讀復習,在做完題目后要堅持每天讀過幾篇后,認真分析1-2篇。
3、把過去老出現(xiàn)錯誤的歸納一下,看哪類題自己容易錯,重點對付該類題。需要注意的是讀文章應力求題材多樣化,科普、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等,但如果生詞太多,影響理解或過于難懂的文章,則不應花更多的時間。
五、作文:考前至少精練5—10篇
填報高考志愿有什么技巧
填報志愿的過程中,如果能正確把握填報志愿的梯度,就能增加被錄取的幾率。因此,考生要處理好第一志愿和非第一志愿的梯度,以及平行志愿之間的梯度要正確處理第一志愿和非第一志愿的梯度。高考填報志愿各批次的第一志愿很重要,特別是一些院校第一志愿滿額率高。但這并不能說明二、三志愿就不再重要。
在每年的錄取中,總有一部分院校第一志愿生源不足,要錄取第二志愿,甚至通過調劑、降分才能完成招生計劃。因此,不能因為第一志愿滿額率高就忽視第、三志愿填報。在各志愿填報時,一定要注意拉開梯度,慎重填報第二、三志愿。如有的本科一批院校,為了提高生源的質量,通過政策規(guī)定和志愿分數(shù)級差等形式,每年都在第二、三志愿中擇優(yōu)錄取部分高分考生。
要冷靜、理智。考前報志愿的考生不知道自己能考出什么水平,復習正處于沖剌階段,壓力很大,往往不能冷靜對待填報志愿。
考后估分報志愿的考生擔心估分不準,或者因為考得不好影響心態(tài)。分數(shù)公布以后再報志愿的,有些考生發(fā)揮不理想,不能面對現(xiàn)實,情緒低落。
無論屬于哪種情況,我都要一再強調,填報志愿時一定要冷靜、理智地進行分析,不能讓一時的情緒變化左右填報志愿的傾向。
不要盲從。填報志愿時同學間會相互討論、相互商量,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也難免相互模仿、相互感染。
一個同學報某個學校某個專業(yè),其他水平相當或分數(shù)相近的同學也想報這個學校這個專業(yè),容易造成扎堆。各人的實力不一樣,愛好興趣不一樣,不能相互模仿,相互模仿造成的扎堆現(xiàn)象對高考錄取是很不利的。
選擇大學的時候,不僅要結合你分數(shù),還要看往年的錄取線,其次是要看專業(yè)的受歡迎度,太熱門的專業(yè)它的錄取分數(shù)線是很高的,尤其是一所知名度很高的學校,一定要選擇自己喜歡的學校和專業(yè)。
相關推薦: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shù)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jié)點
盡在"高考網(wǎng)"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