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全的歷史備考策略,從真題卷進行分析
2018-11-21 11:17:51網絡整理
歷史
2018年高考歷史試題重點考查核心價值、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yǎng),體現高考內容改革對“助推改變應試教育,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積極作用,實現高考選拔德才兼?zhèn)淙瞬、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素質教育要求。
聚焦立德樹人,體現歷史學科積極育人導向
1、引導考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文化觀、歷史觀
歷史學科通過精心選取素材,構建試題情境,引導考生增強國家認同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堅持唯物史觀。如文綜Ⅱ卷第42題講述了近代著名洋務企業(yè)漢陽鐵廠的建立、投產過程,反映出近代中華民族所遭遇的艱難曲折和中國人民的偉大奮斗精神,激勵考生為實現民族復興不斷開拓進取。又如文綜Ⅱ卷第27題呈現了傳統戲曲昆曲的精美與雅致,Ⅲ卷第26題敘述了我國古代藥學的發(fā)展脈絡,具體考查了考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及認識能力。
2、激勵考生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歷史科試題融入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理念,啟迪學生成為中國的世界人和走向世界的中國人。如文綜Ⅱ卷第41題以大豆在古代中國及19世紀以后在美國的種植利用為情境,考查我國古代農業(yè)科技成就、人類文明交流等內容,凸顯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意義。又如Ⅱ卷第45題考查1977~1981年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背景、意義等,使考生進一步加深對改革開放歷史意義和科學技術在現代化建設中作用的認識。
3、為高校選拔具有家國情懷的學生
歷史學科在試卷結構和考試內容選取上都注意與黨和國家的人才選拔要求相契合,考查適應考生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人才的必備品格。如文綜Ⅱ卷第47題描述了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領俺答汗之妻三娘子,以其杰出的個人能力與威望,維護明、蒙之間長期和平的事跡,考查考生對歷史人物的認識水平和家國同構觀念。
4、引導中學落實黨和國家對歷史教育的要求
歷史科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試卷的“鮮亮底色”,向基礎教育界釋放出強烈信號,即讓馬克思主義成為師生理解歷史與現實的強大思維工具,并成為他們信仰的指引。如文綜Ⅰ卷第29題以五四運動后社會主義是否適合中國國情的論爭為背景,得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歷史結論,考查了考生對歷史上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引導考生認清科學社會主義和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本質區(qū)別。
落實依綱考試,凸顯考試與素質教育要求的內在聯系
1、強調必備知識,避免“偏、難、怪、深”
歷史試題無論主觀題問題設計還是選擇題選項設置無不以考試大綱為基本依據,對考試內容和要求進行了優(yōu)化與整合,避免“偏、難、怪、深”,強調考查必備主干知識。如Ⅰ卷第26題和27題分別考查了宋代的手工業(yè)發(fā)展和明代的中外貿易,Ⅱ卷第32題、33題和34題分別考查了古代羅馬法發(fā)展、早期資本主義殖民擴張和二戰(zhàn)后歐洲經濟一體化等。
2、找準關鍵能力,支撐學生終身發(fā)展
歷史試題考查多種關鍵能力,包括信息加工、邏輯推理、獨立思考等學習生活中必須具備的重要能力。多數題目都不局限于考查某一種能力,如文綜Ⅰ卷第46題以中國共產黨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性質的認識為素材,要求考生說明中國共產黨認識的變化及其國際背景,考生需要運用準確掌握歷史時序、客觀敘述歷史事實、正確解釋歷史事物等能力進行綜合思考。
3、注重學科素養(yǎng)培養(yǎng),引導學生適應時代發(fā)展要求
歷史學科堅持從多角度、多層次考查考生的學科素養(yǎng),引導考生適應時代發(fā)展要求。如文綜Ⅲ卷第41題以上海和曼徹斯特兩個城市的發(fā)展為例,對現代化進程中的城市發(fā)展問題進行比較視域下的考查,涵蓋了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等學科素養(yǎng),考生須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進行說明。
優(yōu)化考試理念,體現素質教育基本要求
1、夯實學習基礎,考查學科主干內容
2018年高考歷史試題依據考試大綱,考查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無論是考試內容還是分值權重,重點都在于主干內容,以此保障基礎教育人才培養(yǎng)質量。如文綜Ⅰ卷第26題以考試大綱“古代中國手工業(yè)的發(fā)展”為考點,考查宋代民營手工業(yè)的發(fā)展;Ⅱ卷第26題以“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為考點,考查考生對三省六部制度演變的認識等。
2、古今貫通,中外結合,考查知識整合、遷移能力
歷史試題注重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整合和遷移能力,在題目設計中做到古今貫通、中外結合,并以問題為導向,對知識與能力,理論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進行分層、綜合、有效的考查。如文綜Ⅱ卷第29題涉及俄國、法國、美國革命成功的歷史經驗,需要考生綜合中外歷史知識全面考量,才能深刻理解孫中山講話的內在含義。
3、注重歷史對現實的關照,以史為鑒
歷史學科以試題為載體,強調歷史的實際應用功能。如文綜Ⅰ卷第28題以甲午戰(zhàn)爭期間清政府與日本在輿論宣傳策略方面態(tài)度差異的對比,引導考生認識到外交宣傳在引導國際輿論方面的重要性,認識到在國際環(huán)境局勢復雜多變的今天,只有首先搶占輿論制高點,才能掌握主動權,快速反應、沉著應對。
4、創(chuàng)設新情境,提高學生對歷史與現實的認識水平
歷史科在考查基本思維能力和基本方法的基礎上,通過增強情境的探究性和設問的啟示性、開放性,考查考生獨立思考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文綜Ⅰ卷第42題以小說《魯賓遜漂流記》的相關情節(jié)為素材,通過開放式設問,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運用已有知識分析小說中蘊含的歷史現象,為考生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創(chuàng)造了空間,體現了貫徹素質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