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備考文化常識分類匯編:宗法禮俗節(jié)日
來源:網絡資源 2018-10-17 18:21:49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分類匯編
四、宗法、禮俗、節(jié)日
。ㄒ唬┳诜
1.宗法。古代以家族為中心,按血統(tǒng)遠近區(qū)別親疏的法則。它包括封建社會規(guī)定的嫡庶、系統(tǒng)的法則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慶吊、送終等事情的家法。這種制度是為維護封建等級制度、鞏固貴族世襲統(tǒng)治服務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會中長期保存。
2.嫡子。封建宗法社會中指正妻所生的兒子。有時也指正妻所生的長子,即"嫡長子"。從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長子世襲,直至清末。
3.宗子。指嫡長子。依宗法,嫡長子要繼承大宗,為兄弟族人所共尊。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權,要繼承特別多的遺產,應受小宗的尊敬。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別高貴,故又叫"宗主"。
4.庶子。封建宗法社會中指妾(小妻)生的兒子。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襲,諸侯的君位也如此。宗法社會以"殺嫡立庶"為非法。
5.眾子。指嫡長子以外的諸子。包括長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小妾(妻)所生的庶子。
6.親戚。在古代,"親"表示的親屬關系比較廣泛,兒女對父母可以稱"親",父母對兒女也可以稱"親"。前者如《送東陽馬生序》:"其將歸見其親也。"。后者如《左轉·隱公四年》記載衛(wèi)國大夫石碏(què)殺掉謀殺國君的兒子石厚時,說石碏是"大義滅親"。"戚"表示親屬關系時比"親"疏遠些,使用頻率極低。漢代以后,"親"主要表內親,"戚"表外親。"親"與"戚"連用時,有時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親屬,有時指內外親屬,包括本宗與外姻,即同姓本族與異姓外族姻親。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7.六親。泛指親屬。但具體說法不一,按《左傳》說,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婭;按《周易》說,指父子、兄弟、夫婦;按《漢書》說,指父母、兄弟、妻子等等。
8.三黨。指父黨、母黨、妻黨,亦指父族、母族、妻族。
9.考妣。舊時父親死后稱"考",母親死后稱"妣"。如《禮記·曲禮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項脊軒志》:"室西連于中閨,先妣嘗一至"
10.昭穆。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廟排列順序的次序。始祖廟在中間,以下各代按輩分,分別列于兩側:二世、四世、六世居左,為昭;三世、五世、七世居右,為穆。后由宗廟的次序,又推廣到墳地葬位和祭祀時的排列順序,后又泛指一般宗族的輩分。
11.喪服。舊時居喪時穿戴的服飾。根據與死者關系的親疏,分為五等,稱作"五服",包括"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喪服制度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觀念,也反映了血統(tǒng)親疏的等級。習慣上以五服之內為親,五服以外為疏。
12.期功。古代喪服的名稱。期,喪服一年。功,指大功和小功,分別為九個月和五個月。 如《陳情表》:"外無期功強近之親。"[來源:學?。網]
13.七廟。歷代帝王為維護宗法制度,設七廟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廟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廟"為王朝的代稱。 如《過秦論》:"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14.太廟。天子的祖廟,如《伶官傳序》:"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15.三綱。封建時代的一種道德規(guī)范,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合稱。意思是臣要絕對服從君,子要絕對服從父,妻要絕對服從夫。最先由漢代董仲舒提出,后經歷歷代封建統(tǒng)治階級加以系統(tǒng)化,成為禁錮人們思想的一套封建教義。
16.五常。
。1)即"五倫",是封建禮教所規(guī)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的倫理關系,即君臣有義,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夫婦有別,朋友有信。這些人倫關系,反映了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五倫中君臣關系居于首位,姑又叫"大倫"。如《論語·微子》:"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也?欲潔其身,而亂大倫。"
。2)即"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
(3)指仁、義、禮、智、信。
17.五教。是父、母、兄、弟、子五者之間的封建關系準則,即父義,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
18.七出。封建社會遺棄妻子的七種借口:不順父母,無子,淫,妒,有惡疾,口多言,竊盜。有其中之一就可以遺棄。又叫"七去""七棄",是為維護夫權而制定的迫害婦女的禮教。
19.三從四德。"三從"與"四德"的合稱。"三從"指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三從四德是封建倫理道德奴役婦女的精神枷鎖。
20.伯仲叔季。古代兄弟或姊妹間依長幼排行時,習慣上以伯、仲、叔、季為序。一般來說,"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如《左傳·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次序依伯、仲、叔、季并循環(huán)使用。兄弟姊妹中年紀最大的稱"伯",有時也稱"孟",但二者有區(qū)別:嫡長子稱"伯",庶出長子稱"孟"。另外,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仲"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如陸游《書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ǘ┒Y俗
1.禮俗。即禮儀風俗。泛指婚喪、祭祀、交往等各種場合的禮節(jié)與習俗。
2.五禮。五種禮的合稱。古代以祭祀的事為吉禮,冠婚的事為嘉禮,賓客的事為賓禮,軍旅的事為軍禮,喪葬的事為兇禮。
3.六禮。有兩種解釋:
。1)指冠禮、婚禮、喪禮、祭禮、鄉(xiāng)飲酒禮、相見禮。
(2)指婚姻成立的手續(xù),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4.冠禮。古代男子成年時舉行加冠的禮儀。古代未成年的男子束發(fā),不戴冠,行過加冠禮后則標志著進入成 年了。舉行加冠禮的年齡,有20歲和19歲兩種說法。后代冠禮雖廢,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未冠"等說法。如《送東陽馬生序》:"既加冠,益圣賢之道。"《祭妹文》:"予弱冠(初加冠,,體還未壯,故稱弱冠)粵行。"
5.笈(ji)禮。古代女子倒了成年時舉行的盤發(fā)插笈(即簪子)的禮儀。舉行笈禮的年齡,一般在15歲時,表示年屆成人可以結婚。后來女孩子到了成年又稱"及笄""笈年"。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yè)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