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熱中的冷現象:中學應試模式難奈素質選才
2012-02-13 12:25:15東方網文章作者:蔣澤
近日各大高校自主招生考試紛紛登場,許多考生家長和高中都把注意力放到了筆試和面試的題目上。根據這幾天面試的情況,高校一些考官也表達了一種客觀現象:與目前中國大學改革的速度相比,中學的體制已經遠遠落在了后面,中學生自主性和創(chuàng)新性普遍欠缺。
應試方法難奈自主招生 教授可看穿應試“面經”
小戴從江蘇省興化市來到復旦大學參加“望道計劃”,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她講述了一個案例:一名同學參加了許多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試,從去年11月開始,他就離開班級獨自在一個教室里復習。這名同學成績不錯,是江蘇省物理競賽一等獎獲得者,但在北京大學的物理測試中,卻發(fā)揮失常僅考了50多分,之后他又參加了復旦大學的“千分考”,據說筆試成績已經通過了,正在準備面試。
不少家長在與記者交流時都表示,自主招生僅僅是給孩子多一種選擇,重點仍然放在高考上。無論是復旦大學的“望道計劃”面試或是“千分考”,基本上沒有做專門的準備工作。面經(面試經驗)原來是畢業(yè)大學生在找工作時的“寶典”,但隨著高校自主招生的推廣,一些自主招生面經也在網上層出不窮。一些考生通過死記硬背一些套路,期望能獲得面試官的青睞?蓮偷┟嬖噷<冶硎,一旦遇到考生回答的問題出現“播放感”,他們就會及時打斷,換個問題。
來自江蘇鹽城的小程,在前往上海參加復旦大學的面試之前,首先接受了所在高中提供的模擬面試,他把這次模擬考試稱作一次“打擊信心的變態(tài)面試”,“其實比這次復旦的面試難多了,據說都是學長從北京大學那里搞來的自主招生面試題。”小程認為這樣的模擬面試幫助不大,頂多是幫助自己熟悉流程。而復旦的面試仍然讓他有些郁悶,一開始就讓他用英語介紹自己的母校,而這實在不是他所擅長的。
復旦大學教授:不少學生人文知識欠缺陳舊
復旦大學各面試專家日前在接受東方網記者的采訪時表示,根據“望道計劃”面試情況來看,盡管計劃強調對基礎學科的培養(yǎng),但由于中學仍然處在應試模式里,大部分學生的自主性、創(chuàng)新型思維比較欠缺。此外,由于學生學習時間太長,課外時間太少,大量需要閱讀的書都沒有讀,只能用碎片時間去讀網絡上的文章。一些考生盡管擁有優(yōu)秀的素質,但很多常識都不知道,關于歷史等學科的理念也顯得陳舊。
一名文科教授舉了一個印象很深的例子,“昨天有一名同學,在一個省份里數一數二的學校念書,在學校里也是前幾名的學生,素質非常高,心態(tài)也很好,表述問題非常清楚。但是問他一個具體的歷史問題,他的認識基本上還是20年以前的,這讓我感覺很震驚,我不知道中學課本是怎么樣的,也不知道老師是怎么教的。”不過這名教授也發(fā)現了一些不錯的苗子:“他們對一些基礎學科非常執(zhí)著,很有熱情,比如中文、歷史。”
一名理科教授也遇到了類似的情況:“有一名學生,雖然非常聰明,但是知識面非常有限。最后我們就問他有什么特長,他說自己其實喜歡文科,有時候寫寫詩,還愛哼哼曲。盡管他連五線譜都不懂,但還是給我們唱了一首自己寫的歌。”這名學生告訴教授,這首曲子是三年前的一天,在父母的辦公室里,陽光透進玻璃窗照在自己的身上,突然覺得那一刻的心情非常愉快,于是就同時把曲子和詞哼了出來。
這名教授說,這表明孩子們其實都有鮮明的個性和特點,感悟能力也非常好,但很多都被中學的應試所淹沒了,靈性沒有充分的發(fā)揮出來,覺得很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