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地理:地理詩句諺語例析
來源:天利淘題 2010-04-08 10:49:17
地理詩句諺語例析
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諺語蘊涵著極為豐富的地理知識。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積累,加強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從不同角度加深對詩句、諺語的理解,能激發(fā)我們學習地理的興趣,擴展地理知識面。
1.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毛澤東《送瘟神》)
此詩句揭示了地球在不停地由西向東自轉(zhuǎn)。適用于赤道地區(qū),由此可計算出赤道地區(qū)地球自轉(zhuǎn)的線速度和赤道上1°弧線的長度。赤道地區(qū)自轉(zhuǎn)的線速度為:40000千米÷24小時≈1670千米/小時(八萬里即四萬千米)。地球自轉(zhuǎn)的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逐漸遞減。赤道上1°弧線的長度:40000千米÷360°≈111千米/l°。赤道是地球的一個大圓,因此地球上的大圓每1弧線的長度約為111千米(球的大圓是指通過球心的截面與球面的相交線)。
2.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煥《登鸛雀樓》)
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由此可證明地球的形狀是一個球體。
3. “日似金丸,月似金盤”(樂鈞《一翦梅》)
該詩句反映了日地月三者距離差異。月球雖然比較小,但由于月球離地球比較近,所以仍“似金盤”。詩中描寫的月相應為滿月,因為“月似金盤”。
4. “月形如白盤,完完上天東。忽然有物來啖之,不知是何蟲。如何至神物,遭此狼狽兇。”(唐,韓愈《月蝕詩效玉川子作》)
此詩句描述了月食的情況。完完,月圓的樣子。農(nóng)歷十五,日、地、月三者在同一直線上,地球在月球和太陽之間,地球有可能全部或部分擋著太陽光,產(chǎn)生月食現(xiàn)象。農(nóng)歷初一,則可能產(chǎn)生日食現(xiàn)象。
5.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掛在碧霄邊。時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團圓照滿天。”(繆氏子《賦新月》)“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戴叔倫《蘭溪棹歌》)
這一組詩句描述的都是上蛾眉月。“上蛾眉月”是指農(nóng)歷初三、四的月相,此時月球位于太陽以東約
45°,當“一道殘陽鋪水中”后,即日落時,月亮出現(xiàn)在西南方低空,日落后2~3小時就落到地平線以下,月亮的亮面為月球正面西部邊緣,形狀為一反“C”字形。將以上各詩描寫的月相判定為上蛾眉月的依據(jù)分別是“日暮”、“月近人”;“初三夜”、“月似弓”;“初月如弓未上弦”、“蛾眉小”;“涼月如眉”、“三日”(指農(nóng)歷三月初三日)。
6.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楓橋夜泊》)“釣罷歸來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v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司空曙《江村即事》)
這組描述的都是上弦月。上弦月是農(nóng)歷初七、八的月相,此時月球位于太陽以東約90°,日落時出現(xiàn)于南方天空,升落時間分別是中午和半夜,可見部位為月球正面西半部分,形狀為一大寫的“D”形。將以上兩首詩中的月相判定為上弦月的主要依據(jù)分別是:“夜半”而“月落”;“月落正堪眠”(人們“正堪眠”,即睡意正濃,寓意夜已深。深夜而“月落”應是上弦月,此乃用時間點月相)。
7.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歐陽修《生查子》)“春江月出大提平,堤上女郎連袂行。唱盡新詞歡不見,紅霞映樹鷓鶘啼。”(劉禹錫《踏歌行》)“白日淪河西,素月出東嶺”(陶淵明《雜詩??其二》)“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zhuǎn)玉盤”(蘇軾《陽關曲中秋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靜夜思》)“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
這一組詩描述的都是滿月。滿月為農(nóng)歷十五、六的月相,此時月亮位于太陽以東180°,升落時間為日落月出、日出月落,月亮整夜可見,形狀象個玉盤。第一首詩中的“元夜時”點出了日期為農(nóng)歷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正是滿月發(fā)生的日期;“黃昏后”月已升上“柳梢頭”,正是滿月時月亮升起后的情況。第二首詩中“紅霞”說明此時日落,日落時“月出”,顯然月相為滿月。同樣,第三首指明了日落(“白日淪河西”即日落)時月出,正是滿月月出的時間。其他三首詩中的“明月”即滿月。
8.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飛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孤光照還沒,轉(zhuǎn)益?zhèn)x別。妾若是嫦娥,長圓不教缺。”(陸龜蒙《月成弦》)
這是一組描寫下弦月的詩詞。下弦月是農(nóng)歷廿二、三的月相,此時,月亮位于太陽以西90°,日出時月亮在南方天空,升落時間是半夜月出、中午月落,可見部分為月球正面東半部,形狀像個反“D”字形。第一首詩中“夜靜”(夜深人靜)而“月出”,乃指下弦月月出之時。民間常將月圓比團圓、月缺比離別。第二首詩即寫思婦見缺月而感傷、恨夫妻不能常團圓,想象自己若是嫦娥,將讓月亮長圓不缺即夫妻永不分離。詩中弦月當是下弦月,體現(xiàn)出思婦感傷而徹夜難寐的情景。
9.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弓。不見年年遼水上,文章何處哭秋風。”(李貿(mào)《南園》)“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馬踏清秋。”(李貿(mào)《馬詩》)
這一組詩描寫的是下蛾眉月(殘月)。下蛾眉月是農(nóng)歷廿五、六的月相,此時,月亮位于太陽以西約45°,日出前出現(xiàn)于東南方低空,僅在黎明前 2~3小時內(nèi)可見,形狀像“C”字形。第一首中,由“曉風殘月”知,早晨看到殘月,即下蛾眉月。第二句詩中“曉月”指清晨的月亮,“玉弓”指下弦月后的殘月即月末的娥眉月。“月似鉤”是“一彎殘月”,表明作者壯志未酬,徹夜難眠,于黎明前看到殘月東升,見景生情寫下此詩,這與整首詩的基調(diào)是一致的。作者坎坷的經(jīng)歷,矛盾的心情以及“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弓”的創(chuàng)作精神等都可以作為是殘月的旁證。所以,“月似鉤”暗示作者寫這首詩的時間是在秋天農(nóng)歷廿六、七的黎明前。“大漠沙如雪”還向我們展示了沙漠景觀。
10.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蘇軾《水調(diào)歌頭》)“自君之出矣,不復理殘機。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張九齡《賦得自君之出矣》) “走馬西來欲到天,辭家見月兩回圓。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里絕人煙。”(岑參《磧中作》)
這一組詩寫出了月相的月變化情況。詩中的“陰晴圓缺”指的是月相變化。在農(nóng)歷一個月中,月相由新月依次變?yōu)樯隙昝荚、上弦月、上凸月、滿月、下凸月、下弦月、下蛾眉月、新月。從初一到十五,月亮的亮面逐漸變大,月球的亮面朝西;十五那天亮面最大,為滿月;從十五到月末,亮面逐漸變小,月球的亮面朝東。第二首詩中的“滿月”指“十五、六的月亮”;“夜夜減清輝”指滿月以后,月相依次變?yōu)橥乖、弦月、蛾眉月,可見部分越來越瘦?后兩句是說“思念夫君使妾身如同滿月后的月亮日漸消瘦、形容憔悴”。第三首詩中的“見月”即看到月亮,“兩回圓”即圓過兩次亦即兩次滿月,故第二句是告訴讀者:作者離家已有一、兩個月了。
11.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升春又來”(杜甫《冬至》)
“冬至陽升”這個純科學結(jié)論通過藝術(shù)家天才的轉(zhuǎn)換,巧妙地寫進詩中。這句詩意境美麗、觀點科學,非常難得。由于太陽直射點在地球上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引起了正午太陽高度的周年變化。北半球冬至日時,太陽直射在地球的最南界線��南回歸線上,北半球各地在一年中正午時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最大,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以后,太陽直射點南移,太陽直射點以北各地正午時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逐漸變小,正午太陽高度逐漸增大,即“冬至陽升”。
12. “過了冬,長一蔥”
此諺語的意思是:過了冬至日,白晝就長一點點了,即冬至日后,北半球各地白晝逐漸變長。北半球冬至日,太陽直射在南回歸線上,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冬至日后,太陽直射點北移,北半球各地白晝逐漸變長。
13. “日中萬影正,夕中萬影傾”(傅玄《歌》)
這句詩直觀地描繪了太陽高度的周日變化規(guī)律。影子長短與太陽高度有密切關系。早晨太陽從東方升起,太陽高度小,影子長;隨著太陽高度的逐漸變大,影子逐漸變小,正午即“日中”時,太陽高度達到一天中的最大值,影子長度為一天中的最小值,對于北半球中緯度地區(qū)來說,此時太陽在正南方,影子則在正北方,即“日中萬影正”;以后太陽高度逐漸變小,影子逐漸變長,影子偏離了正北方向。
14. “誰揮鞭策驅(qū)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李白《日出入行》)
此句詩意在說明四季運轉(zhuǎn)是一種必然趨勢,萬物興衰都有一定的自然規(guī)律,任何人也不能揮鞭命令停止。由于地球公轉(zhuǎn),黃赤交角的存在,地軸指向不變,使太陽直射點在地球上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引起各地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變化,產(chǎn)生了四季的更替。
15. “月生林欲曉,雨過夜如秋。”(徐璣《夏日懷友》)
“月生林欲曉”,即月出的時候天要亮了,這是下蛾眉月出的時間。該地此時的降水是受冷鋒影響形成的。冷鋒過境時產(chǎn)生陰雨天氣,過境后受冷氣團控制,氣溫降低,故“雨過夜如秋”。
推薦閱讀
高考地理必考知識點:8條經(jīng)過中國的主要經(jīng)緯線
16. “不知天多高,地多厚”
此語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知識淺薄、自以為是、目中無人。其實,“天多高”可以理解為大氣層的高度,為2000~3000千米;“地多厚”可理解為地球的半徑,平均為6371千米。
17.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眠》)
此句詩具體描繪當時的天氣特征,而不是氣候特征。天氣和氣候的主要區(qū)別是:天氣是一個地方短時間內(nèi)的大氣具體狀況,包括陰晴、風雨、冷熱、風力等,一般有較大的變化。氣候是對一個地方長期的、有規(guī)律性的天氣特征加以概括總結(jié),得到的大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此句詩具體說明了夜間的風雨等大氣狀況及其變化,因而描述的是天氣特征。
18.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秋陰不散”的多云天氣,因夜間云層愈厚,大氣逆輻射愈強,地面就能獲得較多的熱量補償。故夜間降溫較晴天慢得多,地面溫度不易降到0℃以下。這就是秋季多云的夜晚不易形成霜凍的科學道理。而連續(xù)的陰天除使霜凍來得晚外,還會導致降水天氣。詩人有聲有色地描寫了“秋陰不散”的兩種結(jié)果。
19.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shù)樹深紅出淺黃。”(劉禹錫《秋詞》)
深秋晴朗的夜晚,天空云少,大氣逆輻射弱,地面得到大氣補償?shù)哪芰可伲孛鏈囟认陆悼,當(shù)孛鏈囟冉档?℃以下,就會出現(xiàn)霜,即“山明水凈夜來霜”。
20. “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都是……(《黃土高坡》)
這首歌唱出了我國東部地區(qū)一年中的主要風向。亞洲東部是典型季風氣候分布區(qū)。由于海陸熱力性質(zhì)的差異,導致海陸上氣壓中心的季節(jié)變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風向隨季節(jié)有規(guī)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變換,這就形成了季風。夏季北太平洋上高壓的勢力大大增強,亞歐大陸上形成印度低壓,太平洋暖濕氣流便沿著北太平洋西部邊緣吹向亞洲東部,形成東南風。冬季相反,形成西北風,這就是歌詞中所說的一年中的風向,“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
21. “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毛澤東《登廬山》)
此詩句說明夏季來自太平洋的熱帶海洋氣團給我國帶來豐沛的降水。夏天,登上廬山,面向太平洋(即“冷眼向洋”),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迎面吹來,帶來了豐沛的降水(即“熱風吹雨”)。
22.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杜牧《清明》)“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趙師秀《有約》)“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曾幾《三衢道中》)
我國東部地區(qū)降水類型主要為鋒面雨。一般情況下,每年四、五月份,夏季風開始影響我國,來自大洋的暖氣團和北方冷氣團形成的鋒面在南嶺一帶,故這里降水較多,即“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隨著夏季風增強,鋒面移到長江中下游一帶,這時北方的冷空氣勢力雖已減弱,但仍可影響到江淮地區(qū),兩種氣流在這里交鋒,由于它們勢均力敵,相持不下,形成準靜止鋒而產(chǎn)生連續(xù)性降水,雨帶有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徘徊在長江中下游一帶,這時正是梅子成熟的時節(jié),故稱為梅雨天氣,即詩中的“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七月中旬以后,隨著夏季風的進一步增強,鋒面雨帶移到華北、東北。
有的年份夏季風特別強,鋒面雨帶在江淮地區(qū)停留的時間很短,很快移到華北、東北,江淮地區(qū)基本無梅雨期,成為“空梅”,造成干旱災害,即“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而華北、東北地區(qū)雨季比正常年份來得早,雨季時間也長。這樣,在我國就形成南旱北澇的格局。相反江淮地區(qū)形成“澇梅”,產(chǎn)生南澇北旱的格局。
23. “三月無雨旱風起,麥苗不秀多黃死。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白居易《杜陵叟》)“麥死春不雨,禾損秋早霜。”(白居易《采地黃者》)
本組詩句說明華北地區(qū)春旱嚴重及秋季早來的寒潮帶來的危害。春季和夏初,華北地區(qū)氣溫回升快,加之多風,蒸發(fā)較強,而南方夏季風前緣雨帶尚未移到本區(qū),降水少,因而這里春旱相當嚴重,“春雨貴如油”。春旱對華北地區(qū)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十分不利,正如詩中所說的“麥苗不秀多黃死”、“麥死春不雨”。七、八月份,當鋒面雨帶移到華北時(此時為快行冷鋒),華北地區(qū)降水較多,即“夏雨滿地流”。有的年份,北方寒潮來得早,對華北地區(qū)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危害很大,即“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禾損秋早霜”。由此可說明寒潮對農(nóng)作物危害最嚴重的季節(jié)不是冬季,而是春秋兩季。
24. “高處不勝寒”(蘇軾《水調(diào)歌頭》)
此句說明隨海拔高度的增加,氣溫逐漸降低。一般情況下,在對流層里,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在高空,由于距離地面遠,大氣吸收的地面輻射少,氣溫低。在海拔高的地區(qū)(如青藏高原),由于空氣稀薄,大氣逆輻射弱,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小,氣溫低。
25.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杜甫《春夜喜雨》)
這句詩描繪的是春雨,反映的是暖鋒天氣。依據(jù)是受該天氣系統(tǒng)影響,沒有明顯的降溫過程,而是“潤物細無聲”。暖鋒是指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移動的鋒。暖氣團沿冷氣團徐徐爬升,多產(chǎn)生連續(xù)性降水。暖鋒過境后,由于受單一的暖氣團控制,因而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晴朗。“隨風潛入夜”、“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還描述了降水過程
26. “冬季到臺北來看雨”(《冬季到臺北來看雨》)
這句歌詞,不僅揭示了雨、雪出現(xiàn)的地區(qū)差異與季節(jié)差異,也揭示了臺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處低緯度,是冬季西北季風的迎風坡,形成了地形雨。
27. “請到天涯海角來,這里四季春常在”(《請到天涯海角來》)“熏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柳公權(quán)《應制聯(lián)句》)
以上兩句直觀地說明了海洋對氣候的調(diào)節(jié)作用。由于海水的熱容量大,因而升溫慢,降溫也慢,氣溫的年變化小,即“四季春常在”。夏季,風從海洋吹來,即“熏風自南來”,由于海洋上空氣溫低,因而海風涼爽,即“殿閣生微涼”。
28. “亭亭柏樺,悠悠碧空,微微南來風。”(日本民歌《北國之春》)
東亞的冬季風比夏季風強;南亞的夏季風比冬季風強,這是東亞季風和南亞季風不同點之一。日本的春天到了,夏季風就來了,夏季風是偏南風,這是肯定的,關鍵是作者對夏季風勢力比冬季風弱小的特點把握得非常準確,用“微微”二字刻畫得入木三分。
29.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夜雨寄北》)”
云、貴、川三省夜雨頻率較高,四川盆地尤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盆地內(nèi)空氣潮濕,天空多云。白天由于云層反射太陽輻射,云下不易增溫,對流不易發(fā)展。夜間云層上部冷卻快,而云層下部大氣逆輻射強,故溫度較高。云層上下溫差較大,使大氣產(chǎn)生對流運動,容易形成降水,所以這里夜雨比較多。
30. “淮海多夏雨”(劉禹錫《五排??晚步揚子游南塘望沙尾》)
此詩表現(xiàn)了淮河流域,乃至整個東亞地區(qū)的降水季節(jié)類型為夏雨型。從全球范圍來看,還有冬雨型和年雨型。屬夏雨型的氣候類型主要有: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等。屬冬雨型的氣候類型主要是地中海氣候。屬年雨型的氣候類型主要有:熱帶雨林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推薦閱讀
高考地理必考知識點:8條經(jīng)過中國的主要經(jīng)緯線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