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lián)政治家基洛夫死因的歷史之謎
2009-10-20 20:47:44網(wǎng)絡
[摘要]:基洛夫被譽為剛剛升起的政治新星,在黨內的地位簡直可以同斯大林平起平坐了,為什么他會如此神秘地隕落了呢?基洛夫為何會如此輕易地被謀殺?有沒有其他的人在幕后指使……
充滿了溫馨甜蜜的愛情與充滿了權力斗爭的政治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然而,這二者卻總是發(fā)生某種微妙的關系,原蘇聯(lián)政治新星基洛夫被刺一案就是如此。
1934年12月1日,聯(lián)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員、列寧格勒州委第一書記基洛夫去找州委第二書記丘多夫了解關于取消列寧格勒實行的面包配給制的問題所做的準備工作進度情況。這個時候,基洛夫的警衛(wèi)卻違反了警衛(wèi)工作守則,走在距離基洛夫很遠的地方。當基洛夫伸手去開門時,一個潛伏在走廊已久的刺客向他射出了子彈。
基洛夫被譽為剛剛升起的政治新星,在黨內的地位簡直可以同斯大林平起平坐了,為什么他會如此神秘地隕落了呢?基洛夫為何會如此輕易地被謀殺?有沒有其他的人在幕后指使?到了今天,人們盡管已揭露了許多真相,印證了許多事實,但還是有許多不被人所知的謎有待解開。
說法一是基洛夫死于情殺;說法二是情殺的背后隱藏著一場政治陰謀?傊,似乎都與一個“情”字有關。
許多當事人在回憶這起震撼整個蘇聯(lián)的“基洛夫案”時,誰都沒有提到基洛夫有可能死于情殺。但卻有大量的事實被揭露,是關于兇手尼古拉耶夫如何殺害基洛夫的內幕。亞歷山大·奧爾洛夫將軍曾經是一位蘇聯(lián)內務部官員,做了如下的記述:
“在黨內地位愈發(fā)舉足輕重的基洛夫,逐漸成了斯大林的絆腳石,而且他從不對斯大林唯唯諾諾。但在1934年的那時候,斯大林還沒有足夠的權力隨意處置一位政治局委員。更何況隨著基洛夫的威望越來越高,他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要想定他的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惟一的辦法就是除掉他,并把這個彌天大罪加在原反對派領袖的頭上,繼而一箭雙雕,一面高喊著‘血債血還’的口號,一面大刀闊斧地除掉所有對領袖具有威脅的人。”
而且?guī)缀跛挟斒氯、知情人都非常肯定?ldquo;基洛夫案”是有著幕后策劃的政治陰謀。常言道:“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據(jù)有關人士透露,早在1934年夏,基洛夫在哈薩克斯坦出差時,就有人企圖殺害他。距基洛夫被害的1個月前,一位在內部工作的高級官員憂心忡忡并好像有先見之明地對他的朋友說:“一場可怕的暗殺活動正在列寧格勒醞釀著。”
如果說基洛夫遇害前的種種跡象已向世人表明,這時一場蓄謀已久的政治陰謀,那么在案發(fā)后案件的見證人紛紛“失蹤”,就更讓人堅信這是一場政治的陰謀。
當然,在這個問題上,也有不同意這是一場政治陰謀的說法;锪漳染蛿嘌,關于斯大林參與謀殺基洛夫的說法是沒有根據(jù)的,因為從來就沒有發(fā)現(xiàn)過任何證據(jù),無論間接的還是直接的。
“愛情與陰謀”這出戲在基洛夫案里上演完了,留給觀眾——后來者的印象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