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Modal
全國

熱門城市 | 全國 北京 上海 廣東

華北地區(qū)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內(nèi)蒙古

東北地區(qū) |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華東地區(qū) | 上海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華中地區(qū)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區(qū) | 重慶 四川 貴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區(qū) |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華南地區(qū) | 廣東 廣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關(guān)注高考網(wǎng)公眾號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資訊

首頁 > 高考總復(fù)習(xí) > 高考語文復(fù)習(xí)方法 > 2025年高考18個常見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025年高考18個常見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024-08-29 15:55:23網(wǎng)絡(luò)整理


高考

  文言虛詞(一)

  而

  用作連詞。

  1.表示并列關(guān)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勸學(xué)》)

  2.表示遞進關(guān)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勸學(xué)》)

  3.表示承接關(guān)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勸學(xué)》)

  4.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可譯為“但是”“卻”。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鴻門宴》)

  5.表示修飾關(guān)系,可不譯。

  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廉頗藺相如列傳》)

  6.表示因果關(guān)系。

  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用作代詞,通“爾”,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做主語,譯為“你”。

  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

  教你辨析:虛詞“而”是表修飾還是表承接,這是學(xué)習(xí)的難點。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復(fù)句中,將有先后關(guān)系的兩件事或者兩個動作連接起來;表示修飾關(guān)系的“而”放在單句中,將同時發(fā)生的兩個動作連接起來,且前一個動詞修飾后一個動詞做狀語,或?qū)尉渲行揎椫^語動詞的形容詞、副詞、介詞短語與動詞連接起來。“而”字連接兩個動詞時,如果兩個動詞有先后關(guān)系,就表承接;如兩個動詞沒有先后關(guān)系,是同時發(fā)生且前一動詞是修飾后一動詞(做狀語),就表修飾。

  何

  用作副詞。

  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樣”。

  (1)水何澹澹。(《觀滄!)

  (2)何敢助婦語!(《孔雀東南飛》)

  教你辨析:代入篩選法。如果我們知道某個虛詞的基本用法和意義,在閱讀和答題時,就可將它的每個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選其中講得通的一項,從而獲得正確答案。如“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我們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義項,然后一一代入,進行篩選,就不難確定是副詞“多么”這個義項了。

  其

  用作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充當(dāng)領(lǐng)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fù)數(shù))。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2.第三人稱代詞。充當(dāng)主謂短語中的主語,可譯為“它”“他”(包括復(fù)數(shù))。

  (1)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2)秦王恐其破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3.用作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代詞。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1)今肅迎操,操當(dāng)以肅還付鄉(xiāng)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zhàn)》)

  (2)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4.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勺g為“那”“那個”“那些”“那里”。

  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后一個“其”)(《游褒禪山記》)

  5.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dāng)于“這”“這個”“這些”。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用作連詞。

  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如果”。

  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送東陽馬生序》)

  用作副詞。

  1.加強祈使、商量語氣,相當(dāng)于“可”“還是”。

  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

  2.加強揣測語氣,相當(dāng)于“恐怕”“或許”“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3.加強反問語氣,相當(dāng)于“難道”“怎么”。

  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用作助詞,起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可不譯。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教你辨析:根據(jù)與虛詞相關(guān)聯(lián)的詞語推斷虛詞的用法。有的虛詞經(jīng)常與別的詞語搭配,有比較固定的用法,也有比較固定的意思,可以根據(jù)這種情況來推斷它們的用法。例如“其”與語氣詞“何”或“乎”連用,表反問語氣。如: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

  文言虛詞(二)

  乃

  用作副詞。

  1.表示前后兩件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銜接,可譯為“才”“這才”“就”等。

  (1)斷其喉,盡其肉,乃去。(《黔之驢》)

  (2)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報任安書》)

  2.強調(diào)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

  (1)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桃花源記》)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師說》)

  3.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僅”等。

  項王乃復(fù)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后一個“乃”)(《史記·項羽本紀(jì)》)

  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rèn)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

  且

  用作連詞。

  1.表示并列關(guān)系,可譯為“又”“又……又……”“一面……一面……”。

  (1)示趙弱且怯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孔雀東南飛》)

  2.表示遞進關(guān)系,可譯為“況且”“而且”“并且”。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國論》)

  3.表示讓步關(guān)系,可譯為“尚且”“還”。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用作副詞。

  1.將,將要。

  (1)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2)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2.暫且,姑且。

  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孔雀東南飛》)

  復(fù)音詞:

  【且夫】句首助詞,表示下文是更進一步的議論,可譯為“況且”“再說”。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過秦論》)

  (2)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赤壁賦》)

  (3)且夫臧獲婢妾,猶能引決,況仆之不得已乎?(《報任安書》)

  【且如】就像。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guān)西卒。(《兵車行》)

  教你辨析:成語聯(lián)想法。成語是人們長期以來習(xí)用的、簡潔精辟的固定詞組或短句,絕大多數(shù)都來源于古詩文,因此,其中許多虛詞的含義和用法與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據(jù)這一特點,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語來推斷文言虛詞的含義,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如“且”用作副詞,可譯為“暫且、姑且”,可聯(lián)想成語“得過且過”“得饒人處且饒人”等。

  文言虛詞(三)

  若

  用作連詞。

  1.表假設(shè),相當(dāng)于“如果”“假設(shè)”等。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燭之武退秦師》)

  2.相當(dāng)于“至于”。有時組成“至若”“若夫”等。

  若夫淫雨霏霏。(《岳陽樓記》)

  所

  用作代詞。

  在動詞前同動詞組成“所”字結(jié)構(gòu),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況”等。

  1.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陳情表》)

  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用作助詞。

  表示被動關(guān)系,常和“為”組成固定結(jié)構(gòu)。

  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復(fù)音詞:

  【所以】

  1.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jù),相當(dāng)于“用來……的方法”“用來……的”等。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2.表示原因,相當(dāng)于“……的原因(緣故)”。

  (1)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3)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

  【所謂】所說的。

  (1)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

  (2)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為

  用作介詞。

  1.表被動,有時跟“所”結(jié)合,構(gòu)成“為所”或“為……所”,譯為“被”。

  (1)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

  (2)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赤壁之戰(zhàn)》)

  (3)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xiāng)黨所笑,以污辱先人。(《報任安書》)

  2.介紹原因或目的,可譯為“為了”“因為”。

  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孔雀東南飛》)

  3.介紹涉及的對象,可譯為“給”“替”。

  (1)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用作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相當(dāng)于“呢”。(注意:讀wéi)

  (1)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第三個“為”)(《鴻門宴》)

  (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

  教你辨析:交換理解法。如果給出兩個句子,要求判斷句中某個虛詞的用法是否相同,我們可以將其中能確定的一句中的虛詞用法和意義代入另一句來理解,看句子是否講得通。如果講得通,那用法和意義就是一樣的;如果講不通,用法和意義就不一樣。如判斷“與我銀,為君致閣職”“嘉為先言于秦王”這兩句中“為”的用法和意義,我們知道第二句中的“為”是介詞“替”“給”,代入第一句理解:“給我銀子,我為你謀個內(nèi)閣職務(wù)。”句子是通的,所以該處的“為”也當(dāng)介詞“替”“給”講。

  文言虛詞(四)

  焉

  用作兼詞,相當(dāng)于“于之”“于此”“于彼”。

  1.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在其中)。(《論語》)

  2.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從這里)。(《勸學(xué)》)

  用作疑問代詞,可譯為“哪里”“怎么”。

  1.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燭之武退秦師》)

  用作語氣詞。

  1.句末語氣詞,相當(dāng)于“了”“啊”“呢”。

  于是余有嘆焉。(《游褒禪山記》)

  2.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

  (1)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xué)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師說》)

  (2)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赤壁賦》)

  形容詞、副詞詞尾,相當(dāng)于“然”,譯為“……的樣子”“……地”。

  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阿房宮賦》)

  教你辨析:語境推斷法。文言虛詞的用法比較靈活,要確定一個虛詞的用法就必須聯(lián)系語境做具體分析,做到“字不離句,句不離篇”。如: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語境交代了寫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夠看到這篇文章,由此可推斷“焉”是代詞,代文章。“得焉”即“能夠看到它”。

  要理解兼詞現(xiàn)象。一個單音節(jié)詞兼有兩個詞的意義和作用,這類詞就是兼詞,它是文言文中的一種特殊語法現(xiàn)象。如:“焉”相當(dāng)于“于之”,兼介詞、代詞。“諸”,①相當(dāng)于“之于”,兼有代詞、介詞;②相當(dāng)于“之乎”,兼代詞、語氣詞。盍,相當(dāng)于“何不”,兼代詞、副詞。當(dāng)然這類詞并不是任何時候都用作兼詞,要善于結(jié)合上下文意及其組合關(guān)系分析。




  也

  用作句末語氣詞。

  1.表示判斷語氣。

  (1)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

  2.表示陳述語氣。

  (1)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逍遙游》)

  (2)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

  3.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

  (1)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宮賦》)

  (2)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蘭亭集序》)

  4.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

  (1)奚以知其然也?(《逍遙游》)

  (2)使秦復(fù)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阿房宮賦》)

  用作助詞。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

  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師說》)

  教你辨析:標(biāo)志確認(rèn)法。有些虛詞是構(gòu)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標(biāo)志詞,抓住這些標(biāo)志,我們就能迅速地確定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了。如判斷句的標(biāo)志“者”“也”“乃”等,被動句的標(biāo)志“見”“于”“為所”等,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是”“之”等,其詞性和意義是確定的,只要判斷出是何種標(biāo)志,就能確定它的用法和意義了。如“使小人在側(cè),臣之罪也”中的“也”,只需抓住該句是“判斷句”這個標(biāo)志,就能確定“也”是語氣詞,表判斷語氣。而“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中的“也”是助詞,只在句中起停頓的作用。

  乎

  用作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1)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2)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zhàn)》)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dāng)于“嗎”“呢”。

  (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賦》)

  (2)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

  3.表揣測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

  (1)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2)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涉世家》)

  4.用于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

  (1)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

  (2)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赤壁賦》)

  5.用在句中的停頓處,表停頓。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并序》)

  用作介詞,相當(dāng)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于)山水之間也。(《醉翁亭記》)

  (2)今雖死乎(在)此,比吾鄉(xiāng)鄰之死則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說》)

  (3)生乎(在)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比)吾。(《師說》)

  (4)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對)己。(《勸學(xué)》)

  用作詞尾,譯為“……的樣子”“……地”。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賦》)

  以

  用作介詞。

  1.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可譯為“拿”“用”。

  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2.表示憑借,可譯為“憑”“靠”。

  (1)以勇氣聞于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3)以資政殿學(xué)士行。(《<指南錄>后序》)

  3.引出所處置的對象,可譯為“把”。

  操當(dāng)以肅還付鄉(xiāng)黨。(《赤壁之戰(zhàn)》)

  4.引進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處所,可譯為“于”“在”“從”。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fēng)雪。(《登泰山記》)

  5.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

  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

  6.表示依據(jù),可譯為“按照”“依照”“根據(jù)”。

  (1)今以實校之。(《赤壁之戰(zhàn)》)

  (2)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zhàn)》)

  用作連詞。

  1.表示并列或遞進關(guān)系,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1)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2)忽魂悸以魄動。(《夢游天姥吟留別》)

  2.表示承接關(guān)系,前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

  樊噲側(cè)其盾以撞。(《鴻門宴》)

  3.表示目的關(guān)系或結(jié)果,后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jié)果,可譯為“而”“來”“用來”“以致”等。

  (1)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

  (2)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六國論》)

  4.表示因果關(guān)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

  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

  5.表示修飾關(guān)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兮辭并序》)

  復(fù)音詞:

  【以是】【是以】相當(dāng)于“因此”,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的結(jié)果。

  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屈原列傳》)

  【有以】【無以】意思分別是“有什么辦法用來……”“沒有什么辦法用來……”。

  (1)項王未有以應(yīng),曰:“坐。”(《鴻門宴》)

  (2)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勸學(xué)》)

  (3)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陳情表》)

  教你辨析:結(jié)構(gòu)推斷法。可以根據(jù)句子的對稱關(guān)系來推斷。文言句子講究整齊、對稱,抓住這點,我們可從一個詞的意義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個詞的意義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而”是連詞表修飾關(guān)系的,那么“以”的意義和用法也該和它相同,是連詞,表修飾關(guān)系。

  文言虛詞(五)

  因

  用作介詞。

  1.依照,根據(jù)。

  罔不因勢象形。(《核舟記》)

  2.依靠,憑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燭之武退秦師》)

  3.趁著,趁此。

  (1)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2)因擊沛公于坐。(《鴻門宴》)

  4.通過,經(jīng)由。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用作副詞。

  于是,就。

  (1)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zhàn)》)

  (2)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教你辨析:對句互推法。語言結(jié)構(gòu)相同或相似的詞句構(gòu)成的對文,其對應(yīng)位置上的詞語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從句中熟悉的虛詞的用法,推斷對應(yīng)位置的疑難虛詞的用法。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因”和“乘”處于對應(yīng)位置,“乘”是介詞“趁著”的意思,由此可推斷“因”也是“趁著”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對文,都指有利的形勢。

  于

  用作介詞。

  1.在,從,到。

  (1)乃設(shè)九賓禮于(在)廷。(《廉頗藺相如列傳》)

  (2)從徑道亡,歸璧于(到)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2.在……方面,從……中。

  (1)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游褒禪山記》)

  (2)青,取之于藍。(《勸學(xué)》)

  3.向,對,對于。

  (1)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zhàn)》)

  (2)以其無禮于晉。(《燭之武退秦師》)

  (3)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

  4.被。

  (1)而君幸于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2)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五人墓碑記》)

  5.與,跟,同。

  (1)莫若遣腹心自結(jié)于東,以共濟世業(yè)。(《赤壁之戰(zhàn)》)

  (2)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

  6.比。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后一個“于”)(《勸學(xué)》)

  與

  用作介詞。

  和,跟,同。(注意:讀yǔ)

  豎子不足與謀!(《鴻門宴》)

  用作連詞。

  和,跟,同。(注意:讀yǔ)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六國論》)

  用作語氣詞。

  通“歟”。(注意:讀yú)

  是魯孔丘與!(《論語》)

  文言虛詞(六)

  則

  用作連詞。

  1.表示承接關(guān)系,可譯為“就”“便”。

  (1)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鴻門宴》)

  (2)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xué)》)

  2.表示條件、假設(shè)關(guān)系,可譯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1)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2)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3.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用在后一分句,可譯為“可是”“卻”。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4.表示選擇關(guān)系,常和“非”“不”呼應(yīng)著用,可譯為“就是”“不是……就是”。

  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用作副詞。加強判斷。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教你辨析:根據(jù)虛詞的語言環(huán)境分析推斷虛詞的用法。一個虛詞的義項可以是多個,但在一定語境中它的義項卻是確定的。因此我們只要仔細分析虛詞所處的語境,就可以判斷它的用法。從語言環(huán)境推斷虛詞的用法,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是語義方面,一是邏輯方面。“則”“與”“而”“且”“以”等都可以用作連詞,從語義方面分析,它們用作連詞時功用是連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詞組或句子,表示某種關(guān)系,然后又可以從邏輯方面分析它們屬哪一類關(guān)系的連詞。如: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句中的“則”從語境分析,后文“國恒亡”是假設(shè)的結(jié)果,那么“則”就是一個連詞,表假設(shè)關(guān)系。

  者

  用作助詞。

  1.用在動詞、形容詞等的后面,譯為“……的”“……的(人、東西、事情)”。

  (1)嘗問天下所疾惡者。(《張衡傳》)

  (2)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在數(shù)詞后面,譯為“……個方面”“……樣?xùn)|西”“……件事情”。

  (1)此數(shù)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戰(zhàn)》)

  (2)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3.用在“近”“曩”“今”“昔”等時間詞后面。

  (1)近者奉辭伐罪。(《赤壁之戰(zhàn)》)

  (2)曩者辱賜書。(《報任安書》)

  4.放在因果句中,引出原因。

  (1)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用作語氣詞。

  1.放在主語后面,與“也”合用構(gòu)成判斷句式,不必譯出。

  (1)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2.放在疑問句的句末,表示疑問語氣。

  (1)何者?嚴(yán)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

  3.譯為“……的樣子”。

  (1)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說》)

  (2)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黔之驢》)

  之

  用作助詞。

  1.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zhàn)》)

  2.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1)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2)恨晨光之熹微。(《歸去來兮辭并序》)

  3.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

  (1)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2)宋何罪之有?(《公輸》)

  4.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

  (1)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xué)》)

  (2)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離騷》)

  5.用在時間詞后面,湊足音節(jié),沒有實在意義。

  (1)頃之,煙炎張?zhí)臁?《赤壁之戰(zhàn)》)

  (2)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用作代詞。

  1.指示代詞,這。

  之二蟲又何知!(《逍遙游》)

  2.第三人稱代詞。

  當(dāng)是時也,商君佐之。(《過秦論》)

  教你辨析:語法分析法。根據(jù)語法知識判別虛詞意義,首先劃分句子成分,壓縮出句子主干,而后看虛詞的功能。一般來說,代詞充當(dāng)句子的主語、賓語和定語;副詞充當(dāng)句子的狀語;介詞往往與名詞、代詞組合構(gòu)成介賓短語充當(dāng)句子的狀語、補語;連詞在句子中只起連接作用,不充當(dāng)句子的成分。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吾妻”是主語;“美”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做謂語;“我”是賓語。由此可確定“之”介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又如: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廉頗藺相如列傳》)“鄙賤之人”中,“人”是中心詞,“鄙賤”是定語,所以“之”應(yīng)是結(jié)構(gòu)助詞,相當(dāng)于“的”;“寬之至此”中,“之”是代詞,代自己。再如: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晉”是主語,“有”是謂語動詞,可知本句是賓語前置,所以“之”起提賓作用。

  相關(guān)推薦:


  高考語文復(fù)習(xí)方法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zhǔn)備、志愿填報、錄取分?jǐn)?shù)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jié)點

盡在"微信"



 

[標(biāo)簽:2025年 高考語文 語文復(fù)習(xí)方法]

分享: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xué)·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xué)·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jǐn)?shù)線

專業(yè)分?jǐn)?shù)線

日期查詢
  •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guān)注高考網(wǎng)微信
    ID:gaokao_com

  • 高考


高考關(guān)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