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京卷高考語文試卷評析
2024-06-09 09:51:19網絡
2024年高考語文(北京卷)在穩(wěn)定試卷結構、考查內容、試題類型的前提下,進一步體現(xiàn)對素養(yǎng)立意的育人目標、育人成果的思考,繼續(xù)突出北京卷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學科育人與時代需求相互呼應的特色,實現(xiàn)穩(wěn)中求進,守正出新。
01、立德為本,引導考生從個人發(fā)展、文明賡續(xù)等角度,認識開放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進步的關系。
聚焦特定的文化現(xiàn)象,關注當代的文化生活,是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是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北京卷用貼近時代形勢要求的話題和素材,體現(xiàn)語文學科正確的政治導向和價值取向。
大作文第(1)題以“歷久彌新”為題寫一篇議論文。“久”指時間之久,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些事物未能承續(xù)、逐漸消失;而有些事物,經歷歲月的淘洗、磨礪而煥發(fā)出新的活力,更加熠熠生輝。作文用導語提示題目的意思和寫作的話題,列舉了“古老的經典”和“杰出的思想”兩個例子,以“常讀常新”和“常用常新”相對應,“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亙古常新”則進一步引導考生不僅可以把文學、藝術、思想等作為話題,更可以把視野擴大到民族精神層面,關注中華民族的歷史與現(xiàn)實的活力與更新,思考中華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具有恒久生命力的內在原因,從“歷久彌新”的意義、方法、價值等多個角度進行寫作?忌诮滩“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典研習”“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專題研討”等任務群的學習,聯(lián)系已有經驗,實現(xiàn)課內外遷移,在表達與思辨的融合中深入思考:什么樣的“經典”“思想”和“精神”才能更顯價值,這些“經典”“思想”和“精神”何以保持這樣旺盛的生命力,那些未能傳承的事物對今天的我們有何啟示,等等。題目的歷史內涵豐厚、時代氣息鮮明,思考空間廣闊。
大作文第(2)題以“打開”為題寫一篇記敘文。“打開”一詞的語義淺顯,作為動詞,后面可根據所補充的賓語的不同而引出豐富的話題。導語提示了三種情境:“個人成長需要打開視野,人際交往需要打開心扉,科技創(chuàng)新需要打開思路”,并以開放式結尾提示學生可以自由展開聯(lián)想。三種提示的情境由小到大、由近及遠,既包含學生個人成長經歷,又延展到國家科技創(chuàng)新的前沿話題;既引導學生快速建立生活經驗與作文題目的關聯(lián),又啟發(fā)學生關注自身生活之外的更多的“打開”,展現(xiàn)自己不同的視角和對生活的不同體驗,以及在記敘類文本的寫作或創(chuàng)作上的才能。
兩道作文題,從不同側面反映了我們當前所倡導的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現(xiàn)代性繼承和再創(chuàng)造的總體精神。面對新時代新環(huán)境,辯證的守正創(chuàng)新、主動的求新求變,是保證文明的延續(xù),不懼挑戰(zhàn)開創(chuàng)新局的重要條件,是青年學子要持續(xù)思考的重要命題。通過切近時代和生活的寫作任務來傳播理念、深化認識,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心態(tài)、自信的精神、健康的情感,是基礎教育的育人目標,也是北京卷的一貫追求。
除作文之外,在測試素材的選擇上,多文本閱讀用通俗的語言啟示考生辯證地看待氣候與社會文明發(fā)展之間的關系,體現(xiàn)科學與人文的融通;文言文選取墨子批判世事命定的文章,體現(xiàn)當代對古人智慧的汲取,語言基礎運用以《黃河大合唱》在抗戰(zhàn)時期和當今社會的精神意義為素材,這些都與作文主題構成一定的呼應,從試卷整體的讀寫層面實現(xiàn)對考生的思想熏陶和價值引領作用。
02、素養(yǎng)為先,依據情境特點設置任務和問題,體現(xiàn)對綜合性、靈活性和整體性的重視。
北京卷考查素養(yǎng)立意,情境、任務、綜合運用是關鍵詞。試卷各板塊重視創(chuàng)設多種情境,重視依據情境特點設計任務,突出對語文知識和方法的遷移運用、思維品質和審美能力的考查,體現(xiàn)綜合、靈活考查考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命題思路。
1.情境創(chuàng)設多樣、開放,突出不同情境的不同測試內容。
在文學類、科學類的閱讀材料所構成的學科認知情境中,突出對學科本體問題的考查。例如,在文言文閱讀中,詞義是理解句意的關鍵,句意是把握文意的基礎,5道試題重點考查詞義、句意的辨析,對文章整體大意的理解,以及概括文章核心內容的能力。
在微寫作中,創(chuàng)設考生比較熟悉的生活情境,突出對寫作對象、目的和表述方式的關注。例如微寫作第(2)題以“走進名人故鄉(xiāng)”主題研學活動為依托,以駐留兩日進行研學為目的,征詢對目的地的建議。推薦名人故鄉(xiāng),陳述推薦理由,在開放的空間中,既考查考生學習視野和知識廣度,也考查符合情境特點的構思和邏輯表述。
今年,在情境的復雜和豐富性上繼續(xù)創(chuàng)新,這主要體現(xiàn)在古詩閱讀的材料組合上。試題選取唐代詩人李賀著名組詩《馬詩二十三首》中的四首,形成了體裁、題材一致,但在具體內容、情感內涵和表現(xiàn)手法上各具特色的一組詩歌,與以往單篇作品相比更為豐富多樣,測試方面突出整體閱讀和比較閱讀。
2.試題綜合性強,重在考查知識、經驗和方法的融會貫通。
將所習得知識、經驗、方法等融會貫通,遷移運用到閱讀和寫作等語文實踐活動中,是語文素養(yǎng)水平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試題考查的重點。
例如,古詩閱讀考查了對內容、體裁、修辭、風格、表現(xiàn)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的理解和賞析;語言基礎運用第(2)題補寫句子,要求注意上下文的語意連貫,與下句的結構一致,靈活運用修辭手法。微寫作第(3)題要求以“月的獨白”為題目寫一首小詩或一段抒情文字,考生需要調動與“月”有關的積累,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展示個性化的體驗。
這些試題體現(xiàn)出知識為基、能力為重、思維量大、綜合性強的特點,即在考查學科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還涉及到想象、聯(lián)想等形象思維能力,比較、分析等邏輯思維能力,對語言基本規(guī)律和邏輯的運用等。
3.整本書閱讀,由點及面,重視在整讀的基礎上理解人物。
試題考查對王熙鳳、薛寶釵、賈母人物形象的理解。這三人都是《紅樓夢》的重要人物,把握人物復雜的性格和豐富的內心世界,自然是整本書閱讀的應有之義。教材中關于《紅樓夢》整本書閱讀的“學習任務”中就有“體會人物性格的多樣性和復雜性”。試題以原文的一個對話片段為引,要求結合原著其它情節(jié)來解說,由試題的“點”考查整本書的“面”,在能力上涉及理解、積累、分析,強調在真正讀書基礎上去解讀人物特點,而不是對作品的簡單整理和背誦。
03、以考導教,以考促教,重視利用教材形成知識的結構化和思維能力的提升。
高考不僅承擔測試功能,也具有對教學的導引意義;A教育以課程標準為綱,教材是對課程標準的呼應和細化,因此,北京卷立足課標,注意與教材形成或隱或顯的呼應。
1.素材與教材的融通,引導教學要重視教材中經典作品在文化素養(yǎng)中的意義。如文言文取材于《墨子》,其人其文考生在初高中階段都有所涉及;古詩閱讀選用的四首詩中,“其五(大漠沙如雪)”是家喻戶曉的名篇,也是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作品。
2.情境的多樣和豐富,引導教學要注意不同情境的特點,充分、靈活地利用教材的學習任務,設計精讀、泛讀、速讀、比較閱讀、專題閱讀、實用寫作、規(guī)律或方法的梳理探究等多層次、多角度的語文實踐活動。
3.試題的綜合、靈活的特點,引導教學梳理教材單元導語中提煉出的學科核心知識,更要重視在學習過程中知識的結構化,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思維靈活性。
建立知識體系和框架,擺脫碎片化認知,是知識化為能力、提升思維品質的重要條件。以現(xiàn)當代文學閱讀為例,課程標準提出要“從語言、構思、形象、意蘊、情感等多個角度欣賞作品,獲得審美體驗”,教材則據此以單元導語和學習任務的形式予以細化,如“學習從語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賞作品”“感受作品的文辭之美”“欣賞作家富有個性的創(chuàng)作風格”等。“語言”“形象”“情感”,三者既各自獨立又密不可分,語言構建作品整體形象,依據作品形象揣摩情感、獲得審美體驗。試卷第18題和19題,根據文本用樸素平實的語言抒發(fā)沉重深刻情思的特點,考查作品風格、關鍵詞語涵義,考生不能貼標簽式作答,也不能僅做信息的簡單篩選,而是需要以作品語言為切入點,通過對行文結構的分析,詞語蘊含的內在情感的發(fā)掘,來整體感知、理解和欣賞作品。命題體現(xiàn)出對課程標準和教材的呼應,體現(xiàn)出命題重視基礎的守正態(tài)度與基于文本特征的靈活考查。
試卷聯(lián)系教材,不是把教材作為測試素材去使用,也不是考查知識或方法的死記硬背、簡單復現(xiàn),而是考查對不同文本情境的精準把握,通過在日常學習中的積累、積淀形成的溫故知新的意識和能力。這既是北京卷“把課堂表現(xiàn)考出來”特色的體現(xiàn),也是北京卷力求讓教材成為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重要載體的命題意圖的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