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北京卷試題評析(語文)
2019-05-07 21:25:44網絡資源文章作者:高考網整理
北 辰
一、突出以考生為本的理念,注重鋪設臺階,為考生展示自我提供更寬廣的平臺
1.命制更多開放性主觀試題
開放性試題結論不求唯一、答案不求統(tǒng)一,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要言之合理、自圓其說即可。如文言文閱讀選取課本《論語·侍坐》的篇末內容,提供兩種標點,要求考生辨別兩種解讀的不同之處并作出個性化的賞析。試題不考查答案的對與錯,而重在區(qū)分認識的深與淺、思維的寬與窄,即重點考查考生的思維過程和探究路徑。試卷主觀試題增多,對語言表達能力的要求變高,更加符合語文學科特點,也體現了向寬處試水的命題理念。
試題也著意為考生深入思考、優(yōu)質作答鋪設臺階,掃清障礙。如《侍座》篇,在要求對兩種解讀不同之處作出辨別和賞析之前,設置填寫說話人的試題。詩歌最后一題給出《醉翁亭記》的主要內容,引導考生依此路徑完成對《醉翁操》相關內容的理解分析。
為進一步突出選拔功能,差別賦分的力度加大,包括客觀試題的不同選項帶來的分數差別。這些都利于思維靈活性、主觀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為考生提供充分展示平臺。
2.素材選擇和試題設計貼近考生生活,激發(fā)興趣,引發(fā)思考,拓展答題空間
微寫作三個題目分別從名著閱讀、社會現象和具有想象空間的物象設計情境命題,緊密貼合考生生活實際。從熟悉的文學名著中推薦一個章節(jié)或片斷,對身邊的不文明現象做出勸說,以“圓”為題抒發(fā)感悟,這些題目容易激發(fā)考生的寫作興趣,觸發(fā)感受和思考。文學作品閱讀《說起梅花》,從作者名字“梅”如何譯成英文切入,生動敘述了作者與外國人之間圍繞梅花展開的幾個故事,逐層深入地揭示梅花獨特的美感和豐富的意蘊。作品富有意趣和情趣,為考生答題提供了廣闊的思考空間。
3.作文選作,文體不限,寫作方式更靈活,表達更自由
為更真實地測試考生穩(wěn)定的寫作能力,給不同特點的考生更多選擇,今年設置二選一作文試題。
兩道作文題各自獨立、各有側重。第一題側重寫人,寫成記敘文;第二題側重寫物,可記敘,可議論,文體不限。第一題引導考生和在校生學英雄、贊英雄,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第二題引導考生關注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熱愛生活。每個作文題的命制都盡可能指向明確、簡練清晰,且讓每個考生都有話可說。
在此基礎上,作文二命題首次嘗試真正文體不限、可寫詩歌,實現了寫作文體上的全開放。微寫作三直接要求寫首小詩或一段抒情文字。這些變化意味著考生寫作形式更靈活,表達更自由,利于文學性創(chuàng)作,利于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利于審美能力的提高。
4.加強想象能力的考查
憑借想象力,人的思想才有無限廣闊的活動空間,而想象力又是創(chuàng)造力的基礎。命題為想象力的馳騁提供舞臺,既符合考查功能,切合教學期盼,更是適應國家對創(chuàng)造型人才的需要。
作文一要求考生選擇一位中華英雄,敘述和他(她)一起生活一天的故事?忌粌H要通過多年積累在一定程度上熟悉英雄事跡,還要依據經驗、通過想象對人物形象進行再創(chuàng)造。這就為激發(fā)考生的豐富想象力提供了空間和舞臺。微寫作三要求以“圓”為題,寫一首小詩或抒情文字。“圓”是具有一定象征意義的事物,考生需要通過想象喚發(fā)感受,抒發(fā)感情,表達感悟。
二、堅持“能力、文化”雙重立意,對試卷進行整體設計,考查更全面、寬廣、靈活
1.堅持能力立意,重點考查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考查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考查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能力
能力考查體現出整體性、層級性特點。語文能力包括若干不同的能力,試卷的不同板塊分別側重考查不同能力。從每種能力的考查來看,目標清晰明確;從整體來看,不同的能力互為補充和配合,共同組成完整的能力考查結構。
如,現代文閱讀第一板塊為多文本閱讀,選取以“漢字激光照排系統(tǒng)”為核心的論說類材料,側重考查考生信息的提取、歸納、整合、概括能力。第四板塊為文學類文本閱讀,選取以“梅花”為主題的散文,側重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和鑒賞能力。兩個板塊形成一個整體,體現了《考試說明》中“能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針對閱讀材料的特點,靈活恰當的閱讀方法,閱讀具有一定長度的論述類、實用類、文學類等多種文本”的考查要求。
又如,古詩文閱讀、文言文閱讀側重對內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古代詩歌閱讀側重對情感、手法的體察和賞析。文言文與課內勾連,古代詩歌向外進一步延伸,兩個板塊相輔相成,實現課內、課外的有效鏈接和拓展,引導考生利用課內所學知識和方法閱讀課外淺易古詩文。
作文板塊,微寫作和寫作從寫應用類語段、詩歌、記敘文、議論文等角度設計題目,意在對考生的應用能力、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進行考查。
考查的寬廣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一是貫通學段,著眼于考生12年的語文學習。如在語文基礎部分考查小學的筆畫,在古詩文閱讀中涉及初中的《醉翁亭記》《愛蓮說》《桃花源記》等?忌谛W、初中階段形成的良好語文習慣和學習積累,有利于更好地完成高考試題。二是著眼于社會和家庭生活,在實踐中考查考生語文能力。如,微寫作要求考生針對所看到的不文明現象,用幽默的語言寫一則規(guī)勸短信,考查考生對社會生活的觀察、思考及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三是著眼于考生通過課內外閱讀所積累的文學文化素養(yǎng)。如在試卷中涉及“歲寒三友”“梅花三弄”“詩體”等。
考查的靈活性主要體現為強調對基礎知識運用能力的考查,對多個能力的綜合考查,對考生思維過程而不僅是思維結果的考查。如,文言文第13題要求考生用熟語描述文本中人物處事為人的特點,是文意理解概括與詞語積累、運用能力的綜合考查。第15題選取高中背誦篇目中的一段,提供兩段不同的標點,代表對文章的不同理解。試題要求考生根據自己對文意的理解,依托標點知識,提出并闡釋自己的看法,引導考生在文言文學習中,不僅要能背誦默寫,更要勤于思考,真正貫通文意。此外,背誦與古代詩歌欣賞相結合的試題、開放性試題等,也都是靈活考查思想的體現。
2.試題突出“文化立意”,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考查,注重弘揚時代精神
命題在強調“能力立意”的同時更加突出“文化立意”,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成為貫通試卷的主線。“文化立意”賦予試卷弘揚民族精神、傳承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信、陶冶愛國情操等豐富內涵。
作文一要求考生選擇心目中的一位或古代或近當代的中華英雄,想象與他(她)共同生活一天來敘寫故事、再造形象、抒發(fā)情感,有利于培育高尚的愛國情操,傳承和發(fā)揚自強剛健的民族精神。
文學作品閱讀借對梅花沉淀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寄寓的獨特的民族品格的理解,引導考生對悠久的民族文化進行深切的感知和認同。
文言文閱讀材料體現了傳統(tǒng)文化中唯才是舉、以人為本的用人理念,以及公私分明、依法治國的法制思想,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
多文本閱讀關照到王選團隊的科研開發(fā)與中國古代科技的關系,突出了王選等當代科學家立足民族文化視角、自覺承擔社會責任、勇于自主創(chuàng)新的科研精神,有利于樹立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
試卷在能力考查中浸潤著中華優(yōu)秀文化,不僅體現高考語文的選拔性、引導性功能,而且彰顯高考應當承擔的文化熏陶和教育功能。在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建立民族文化自覺上,充分發(fā)揮了語文試卷的特有優(yōu)勢。
三、突出對現代文閱讀的考查,倡導閱讀經典著作,為閱讀教學改革提供思路
閱讀是考生提高語文能力、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
1.為進一步強化閱讀,首次設置“多文本閱讀”板塊
多文本閱讀是指多個非連續(xù)性的現代文文本閱讀,主要特點是信息多、文字量大,對考生綜合多個文本材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要求更高。試卷圍繞20世紀中國印刷業(yè)遇到的危機和挑戰(zhàn)、漢字激光照排系統(tǒng)的原理與技術創(chuàng)新、對中國古代科技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三個方面,選取三則話題不同但內容相關的文本材料,構成閱讀材料的主體內容,共計2533字。試題既有基于單個文本材料閱讀的考查,也有基于多個文本材料對比閱讀的考查。
2.閱讀和語文基礎相結合,突出語文基礎知識應用于文本內容理解的考查思路
如第20題,考查考生對文本題目“說起梅花”中“說”字意思的辨析,考查考生基于具體文本的具體語境理解和應用語言基礎知識,結合作品內容理解題目中的關鍵詞。
3.倡導閱讀經典名著
如微寫作第①小題,設置情境,要求考生推薦名著中的章節(jié)或片段。題目所列的四部名著或是高中課標推薦的課外閱讀書目,或是公認的當代文學名著,但均尚未進入教材。考生要完成“用一句話表達推薦內容”和“簡要陳述理由”的要求,必須熟悉所推薦的內容,并能有條理地概括表達出來。這道題意在鼓勵考生課外多讀名著,且閱讀整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