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9年高考作文題看作文構思的四大技法
2019-05-03 11:48:10網(wǎng)絡資源文章作者:高考網(wǎng)整理
從2009年高考作文題看作文構思的四大技法(二)
北京巨人學校高中語文教研室 馬昕
二、替換構思法
上文說的“插空法”是在已有題干中插入語句完成構思;其實,不再添加任何成分,也能將話題作文和命題作文改造成半命題作文,這就是“替換構思法”。這一方法的實質就是將題干中原有的某個詞語替換成一條橫線。
今年重慶卷的作文題是“我與故事”,題目要求說:“生活有很多故事,你可能是故事的參與者,也可能是故事的聆聽者,也可能是故事的評論者。”這實際上就在為考生拓寬思路,說明這個“故事”可以有很多種:既可以是自己的事,也可以是別人的事;既可以是親身經(jīng)歷的,也可以是道聽途說的;既可以是確曾發(fā)生過的,也可以是憑空虛構出來的。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將“故事”二字替換成一條橫線。到底是什么故事,題目沒說,任由我們填充。也就是說,我們要把這個“故事”具體化,具體為某一個故事或者某幾個故事。具體的東西總是比抽象的東西好寫,更容易打開我們的思路。如果題目中的概念比較抽象,或者說比較“虛”的話,那我們就把它代換成具體一點的內容和材料,這就是比較“實”的。因此,我們將這一思維過程稱作“化虛入實”。
面對“我與故事”這個題目,就可以寫某一個對你產生過重大影響的故事,比如“龜兔賽跑”和“狼來了”。“龜兔賽跑”教給你勤勉的道理,你就可以把文章引入“勤勉”這一話題:“狼來了”教給你誠信的道理,你就可以把文章引入“誠信”這一話題。還比如,阿凡提的故事教給你智慧、勇敢、扶危濟困、為富不驕的道理,阿拉丁的故事也教給你智慧、勇敢、扶危濟困、為富不驕的道理,一休哥的故事還是教給你智慧、勇敢、扶危濟困、為富不驕的道理,我們是不是就可以將這三個故事構成排比段從而寫成四篇文章了啊?這四篇文章就分別講了智慧、勇敢、扶危濟困和為富不驕這四個主題。“我與故事”這個題目就化身而為以上這四個主題了。
不過,先不要得意忘形,“化虛為實”只是構思過程,我們在寫作文的時候還要時刻想著扣題,要把“故事”變成一條貫穿始終的線索。比如你寫“龜兔賽跑”的故事在你成長過程中總是時刻督促著你,每當遇到什么事的時候就一定要想起這個故事。你在講述的是一只插著翅膀的烏龜,它時常在你眼前盤旋而去;這也是一只沒有腳的烏龜,它動不動就從你面前飄移而逝;這還是一只披著長發(fā)、滿臉蔥白的烏龜,每當午夜兇鈴響起的時候就會鉆出來找你?傊,你一定要讓那只烏龜像幽靈一樣時常在你的腦海中飛馳而過,從而突出你和這個故事之間的關系,這樣就不會跑題了,千萬不要撇開你和故事的關系不談,而是著力去寫那個道理。我們把這一過程稱作“還實為虛”。
接下來,我們還是拿往年的題目作例子。
06年北京卷作文題的“北京的符號”。其中的“符號”就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我們可以將它變成一條橫線。只要是可以代表北京形象的人、事、物,都可以填到這條橫線上來。這樣,“符號”一詞就具體可感了。我們不需要將北京的標志事物“一網(wǎng)打盡”,只需要選取那么幾個對你來說特別的東西,甚至只選取那一個角度來寫就可以。
我們先來看下面這兩篇滿分作文。
北京的符號
春花的燦爛芬芳,裝點我荒蕪的心田;夏樹的茂密成蔭,抹去我黯然的神情;秋風微涼凄清,撩動我脆弱的心弦;冬雪的皚皚刺骨,清醒我混亂的思緒。每當季節(jié)更替,每當看到這些景物,我都會黯然神傷,想念起我最愛的四合院。
在我的世界中,四合院是最美麗的,它是北京的符號,永遠的記憶……
五歲的我,耳邊是歌謠,回響在四合院中。
“編,編,編花籃,花籃里面有小孩,小孩的名字叫花籃……”在院里的老槐樹下,我們幾個小女孩總愛玩著這樣的游戲,男孩子們則在旁邊跑著、鬧著,拿著玩具槍,嘴里發(fā)出射擊的聲音。男孩、女孩,大家都是那么樂此不疲。夜幕降臨,一家老小便都支起躺椅坐在了樹下,男孩女孩們便玩起了捉迷藏,記得那時我總愛躺在四合院那朱紅的大門后面,兩只小眼睛向外窺視。玩累了,便坐在地上,聽爺爺奶奶們講那古老的故事,那時的我總是望著蒼穹,等待著牛郎織女的會面,等待樹梢那幾只喜鵲搭成鵲橋。望著望著便進入了甜甜的夢鄉(xiāng),夢中的四合院變成了牛郎女織的家。
十歲的我,耳邊是瑯瑯書聲,回響在四合院。
從學校回到家中,便將車往旁邊一放,從來不鎖,幾個小孩子便湊到了院中的小石桌小石凳上寫作業(yè),讀課文。“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幾個小孩子便抬起頭透過密密的樹葉去眺望那蔚藍天空中那初升的小月牙,再低下頭“思故鄉(xiāng)”。是啊,我們的故鄉(xiāng)便是這個漂亮的四合院。偶有些金發(fā)碧眼的“老外”來到院里,他們都在感嘆四四方方的院落,高大入云的國愧,感嘆鄰里和睦,感嘆井水的清涼,那眼神中流露出抑制不住的羨慕。姥姥說,這是北京以外找不到建筑,是北京的符號,我說:“不明白,為什么呀?”姥姥指著院中的小棗樹苗對我說:“什么時候它長得和你一樣高,你就懂了。也許姥姥說得對,四合院是北京的符號。”
十五歲的我,耳邊響的是推土機的隆隆聲,回響在四合院中。
那白字寫的“拆”字,套著個大圓圈來到了四合院的墻上,推土機來的那一天,我哭了,我相信,我住了十幾年的最美麗、最安靜、最和善的四合院,就在這大家伙的魔爪下夷為平地,我流著淚問姥姥:“您不是說四合院是北京的符號嗎?小棗樹長得比我都高了,可是為什么四合院卻沒了啊!”姥姥的眼中也是亮晶晶的,她摟著我說:“孩子啊,你說得沒錯,四合院,國槐都是北京的符號。它們永遠不會消失,你看那邊,紅黃藍的健身樂園,西單的那只大蝴蝶,王府井的步行街,也是北京的符號,就好像姥姥和你,有老有小啊!”我點點頭,眼淚依然在流。
如今,每當我看到幸存的四合院,胸中總有抑制不住的親切和傷感,懷念起我的童年,我的四合院。但看到高大的新建筑,我又會為北京的新符號感到快樂和驕傲。
四合院是茶,清新、靜謐;新建筑是咖啡,現(xiàn)代、清爽。我愛四合院,也愛新建筑,我愛北京,愛北京的符號。
北京的符號
幽靜的四合院,院內一棵高大的槐樹,那就是北京的符號,我兒時的記憶,如今又重現(xiàn)眼前。
曾經(jīng)的四合院就像是一個格子,抬起頭,也許是那時還太小的緣故吧?只能看到四角的天空。蔚藍的,我常常趴在井邊仰著頭看云彩。這時候奶奶就會走出屋子叫我小心不要掉到井里。井邊是我的樂園,一叢叢的草嫩嫩地從青石磚縫頂出來,我常和伙伴們一起趴在那里聽各種聲音,井水的聲音,鳴蟲的聲音,玲瓏悅耳,比任何音樂都動聽。奶奶的四合院里有一棵很高大的槐樹,奶奶經(jīng)常在槐樹下支上搖椅,躺在那里或是看書讀報,或是午睡。我想躺在搖椅上慢悠悠地入睡一定是很愜意的事,因為我每次都能看見奶奶的臉上露出笑意。現(xiàn)在想想,也許是有我們陪伴她左右吧?
奶奶的五間正房很古樸,如同在這高樓林立的城市中的一處幽蘭。清靜的灰色房檐,曾幾何時房檐的一角掛起一只風鈴,清風拂過,風鈴叮叮作響,好像是喚醒了在外奔波的人們,這里還有一個清幽的去處。奶奶的家具全是紅木的,木頭的香氣帶給人寧靜的安詳,古韻古香。奶奶說這座四合院也不知道存在了多久,她說從記事起,她就一直住在這里,她談到四合院的時候神情安詳。
我還記得傍晚的時候,關上四合院的紅漆大門,仿佛將一天的辛勤繁忙都關在了外面的喧囂世界中,而四合院里,老少三代人共享天倫,平和愜意。我喜歡在院子里看星星,看玄青的屏障上泛起一點點微黃,那里有搭配出來的最美妙的圖案,然后低下頭接過奶奶削好的蘋果,咬下一大口,嘴里酸酸甜甜,那是最快樂的時刻。
有多久沒有看過星星了?大城市里的喧囂仿佛淹沒了四合院內的寧靜,走出四合院的大門,走進紛繁的有著各色霓虹燈的世界,仿佛再嘗不到清洌的井水,再聽不到蟲鳴的公寓中,北京城也隨著四合院的拆遷變得越來越焦躁了。然而我又欣慰,寧靜祥和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它不會消失,隨著北京城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四合院也在重新興起。它在城市的一角靜靜地觀望。如同兒時奶奶的笑臉,如同一位長者慈詳?shù)厥刈o著年幼的孩童。
北京在發(fā)展,四合院也在發(fā)展。周末經(jīng)?匆娙藗円蝗喝旱鼐奂谒暮显罕椴嫉慕值郎,買一杯茶,喝一瓶冷飲。讓人感到生活的多姿多彩,北京城是現(xiàn)代與古典交融的共同體。不全忙碌,亦不全安逸。
隨著城市的發(fā)展,北京會涌現(xiàn)出越來越多的符號,但我永遠相信,四合院是代表北京的最古樸也最清新的符號。
這兩篇滿分作文都選取四合院作為北京的符號,然后就把題目轉入“四合院”,整篇文章都在圍繞四合院展開。但如果將這兩篇文章做一比較,前者顯然更懂得扣題。因為前文幾乎在每一段中都不僅寫了四合院,還時刻不忘“符號”一詞,有時甚至用“姥姥”的話來扣題,這些都屬于我所說的“還實為虛”。
06年上海卷作文題是“我想握住你的手”。這道題看上去好像更適合寫記敘文,讓考生講一個關于握手的故事。但問題是現(xiàn)在大多數(shù)考生都習慣寫議論文或散文,一遇到這樣的題目就不知所措了。其實,這道題中有一個很大的“縫隙”,就是這個代詞“你”。這個詞是虛的,不一定指誰,甚至不一定是指一個人。我們在構思的時候就可以“化虛入實”,將這個“你”替換成具體的人、事、物。比如這個“你”可以是母親,這樣就可以寫母愛:“你”可以是祖國,這樣就可以寫愛國:“你”可以是真理,這樣就可以寫一堆科學家的故事:“你”還可以是友情,可以是信念,可以是夢想……和你握手的也未必是現(xiàn)實中的人,也可以是古人,這樣就可以引入對歷史的追思:你可以握住李白的手,和他一起去喝酒;你可以握住岳飛的手,壯志難酬一聲吼;你也可以握住西施的手,告訴她“你快回來,沒有你我一人承受不來”。這種思路一具備,你想寫記敘文還是議論文,想寫什么主題,那就全憑你選了。
我們來看一些上海卷滿分作文的開頭就知道他們的思路了。
我想握住你的手
我想握住你的手
當你想要離開我的時候
當你想要消逝的剎那
握住不放
直到永遠
沈從文曾對你說過:“我們相愛一生,但一生還是太短。”
而我,只想握住你的手,不想說任何話,因為任何話也概括不了我對你的心。
知道為什么嗎?為什么我要握住你的手不放嗎?
因為,文學——是你!是你!是你讓我看到人世間的悲歡離合,是你讓我體味一個個詩一樣的人生;是你讓我懂得人生的真諦;也是你讓我克服一個個險境,超越極限!
我想握住你的手
在這里我想握住那些敢于說真話的人的手,以表達我的崇敬、我的支持與我像你們那樣敢于真言的決心。
我想握住你的手
上帝不能親自到每家,所以他創(chuàng)造母親。
——題記
媽媽,我想握住你的手。
第一篇文章寫的是文學,第二篇文章寫的是真理,第三篇文章寫的是母愛。
但還是那句話,不僅要“化虛入實”,還要“還實為虛”。文章前前后后一定要扣住“握手”這個詞,不能只想著自己的那個主題,反而把“握手”扔在一邊。而且這種扣題是要貫穿全文各個段落的,千萬不能光開頭、結尾才想得起來扣題這回事,其他地方都忘了,那就有跑題的嫌疑了。
07年天津卷考“有句話常掛在嘴邊”,那么“有句話”就可以被替換成各種話語,可以是一句名人名言,可以是你生活中的一句口頭禪,也可以是你聽別人說過的一句話,甚至還可以是你在考場現(xiàn)編的一句話。但是,一定要把它寫成“常掛在嘴邊”的,而不能是一次性的。
有句話常掛在嘴邊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有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蒲松齡
這句話常掛在嘴邊,一直陪伴著我,做為我的座右銘,無論是成功,失敗,欣喜,落寞……一直警世著我,使我成為生活中的開拓者,一步步走向勝利的彼岸。
這句常掛在嘴邊的話,讓我體會到古人的意境和心志是如何,同樣在自己諾大的身軀中,一個偉大的思想正在孕育。為世人寫下不休的傳奇,名傳青史,亙古不休,楚大夫的沉吟澤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揚鞭東指,壯心不已,陶淵明悠然南山,飲酒彩菊……
這句常掛在嘴邊的這句話,讓我體會到面對生活,要保持“得到坦然,失去淡然”,平靜的面對一切。記得李敖在《零度》里寫道的一句話:人的欲望,就像一條永遠都添不滿的溝壑,亂人心智“有平靜的心態(tài)和大度你才能慢慢的適應這個世界,同時也讓社會慢慢的接受你,最終成為生活中的強者……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它告訴我,一切的一切,只要你有夢想,有追求,有信仰,肯定能戰(zhàn)勝他人,成為勝者,人可以行動一輩子,如果沒有夢想做向導,那所有的勞累不就是無用的,曾經(jīng)的我有過失落,有過感傷,但是有這句話常常掛在嘴邊,我就會愈戰(zhàn)愈勇,再次拾起自己的夢想,努力的向前沖,雖然的未來的道路布滿了荊棘,但是我相信,有夢在,我會一路上披荊斬棘,到達我的夢想終點。
“有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每次的努力沒有收獲,有的人會抱怨,會失落,有這句話常掛在嘴邊,我可以勇敢的說,我不會,我的努力是建立再夢想之上的,為了成功我可以再次的奮力一波,讓世界聽見我吶喊的聲音,古人有“臥薪嘗膽”來激勵自己,而今我不會因為我微薄的努力沒有收獲而喪失了信心和勇氣,逆境是勝利途中必經(jīng)的道路,“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沒有磨練怎會得到自己想要追求的呢?掛在嘴邊的話是要我們感謝逆境,感謝逆境對自己的磨礪,待到勝利的彼岸,回頭望望自己走過的路,一路上的苦難和磨礪,都會將成為自己不可多得的人生寶藏,你也會愈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成功和感動……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有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古人千年所孕育的思想,沁染著我,我想有夢想和努力做羽翼,我會飛的更高。
這篇滿分作文就將蒲松齡的一句名言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從而轉入“有志者,事竟成”這樣一個熟悉的話題。而文章每一段都對“常掛嘴邊”這幾個字念念不忘,扣題意識非常強烈。
07年山東卷考“時間不會使記憶風化”。這個“記憶”是可以替換的,而關鍵要寫出這種記憶是“時間無法風化”的。
當記憶流經(jīng)奧斯維辛
當歷史的車輪壓過奧斯維辛,聽到的是男人的怒吼與女人的尖叫,看到的是母親的哭泣與孩子的驚恐。而今,奧斯維辛的天空湛藍而且透明,一排排高聳的建筑直插云霄,似要打破這里的寧靜。
難道時間已將歷史風化,堅忍的猶太民族已似“一笑泯恩仇”。沒有!不但猶太人沒有忘記那曾經(jīng)的苦難,德國人民也沒有忘記。每當猶太紀念日那天,德國總理總是跪在營前,默默悔過。男兒跪地驚天動地,何況總理,而這又是為什么呢?因為他們沒有忘記。
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任時間長河滾滾不息,他們沒有忘記。猶太人沒有忘記,因為他們知恥而后勇,于是在諾貝爾獎面前,他們經(jīng)常是勝利者。德國人沒有忘記,因為他們把昨日的罪過,當作今日的教訓,防止明日的錯誤。全世界人民都沒有忘記,因為和平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渴望。
時間不會使記憶風化,誰都不想讓奧斯維辛的哥特式建筑真正打破世界的寧靜,但這也不會影響到我們忘記中的傷痕,它只會作為我們的一個和平的標志,以示警鐘常鳴。現(xiàn)在的猶太民族早得到了公正的對待,但他們也未曾將自己的歷史忘掉,即使那是一段令人不堪回首的記憶。
古人云“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佩乎塞蒼溟”。猶太人正是憑著這一股浩然之氣,將心中的憤怒轉化成一股復興民族的決心。不要以為不聲不語的他們已將歷史忘卻,時間永遠不會使有些記憶風化,就像葉延濱永遠不會將荒野無燈的感觸忘記一樣,奧斯維辛也永不會將屈辱的歷史遺忘,即使時間不斷輪回。
那天,奧斯維辛警鐘長鳴;那天,猶太人民飽含熱淚;那天,記憶流經(jīng)這和平的世界;那天,和平在向那極端的功利者和道貌岸然的戰(zhàn)爭者宣判;勝利的鐘聲會在和平者的心中響徹整個胸膛。
時間永遠不會將奧斯維辛風化在記憶底層。
想來這篇滿分作文的作者一定對二戰(zhàn)中猶太人的遭遇有過深入的思考,對奧斯維辛集中營也有著比較清楚的了解,這是他熟悉的題材,他就把它變成“記憶”的具體內容。而全文都緊緊圍繞“時間無法風化”這一中心來寫。
三、比喻構思法
今年有一道作文題頗受關注,這就是北京卷的“我有一雙隱形的翅膀”。以流行歌曲入高考題這件事本身就有著巨大的新聞價值,很多人都在關心這會不會是體現(xiàn)了高考作文命題的某種新趨勢。其實,《隱形的翅膀》這首歌流行至今,已經(jīng)有好幾年了,若說是緊扣時代脈搏,追蹤流行時尚,這道題未免有點過于后知后覺了。我們大可不必將眼光放在流行元素這個問題上,而應該保持一顆平常心,將它與其他試題平等看待:這道題不過就是一個比喻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