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明智、博學、力行—— 肇慶學院校訓
2019-02-14 15:55:32中國高校之窗
厚德出自《周易》卦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指,君子應(yīng)增厚美德,容載萬物,心胸寬廣,重公輕私,不以個人得失為主。厚德載物作為中華美德的一種概括,歷來是志士仁人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德為才之帥,厚德乃學生成才的基礎(chǔ)。孔子從“仁學”思想出發(fā),認為“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論語?為政》),強調(diào)了德行在人性改造、做人做事及施政治國方面的重要作用。我們將“厚德”放在校訓的首位加以強調(diào),在于明確表明,學校把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放在首要位置,強調(diào)道德修養(yǎng)是人才培養(yǎng)的關(guān)鍵。這不僅秉承了中國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也符合了中央“以德治國”的大政方針。
明智出自《墨子?耕柱》:“鬼神孰與圣人明智”。意指超出常人的智能,有非凡的見識,能洞察人間一切,做出符合事實和規(guī)律的決策。明智是人才的根本,是衡量人才優(yōu)劣的主要指標,也是現(xiàn)代人才思維方式和認識能力的體現(xiàn)。“明智”是“厚德”實現(xiàn)的重要條件,具有高明的智慧,應(yīng)該是提升道德水準、實現(xiàn)道德完善的一個重要因素。作為“亞圣”的孟子,從其人性論觀點的角度,明確提出了“仁義禮智”的人性基本構(gòu)成觀:“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孫丑》)。大學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開啟學生的智慧,但智慧的培養(yǎng),并不僅僅是停留在書本知識的傳授上,更重要的是,通過知識的傳授,去培養(yǎng)學生的人生智慧,尤其是那種關(guān)乎社會、關(guān)乎人生的大智慧。
博學出自《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意為學識淵博,知道的多,了解的廣,學問豐富。博學是實現(xiàn)道德修養(yǎng)與提升智慧的重要途徑?鬃诱f:“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wèi)靈公》)。他將學與智聯(lián)系起來,表示對學習的高度重視。學校是傳授知識的場所,綜合性大學的特點就是博,學生應(yīng)打下厚實的功底,全面提升綜合素質(zhì),進而達到“博學”之境。
力行出自《禮記?中庸》:“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力行強調(diào)實踐的重要性,揭示了應(yīng)用型人才培養(yǎng)中實踐的重要性,也是對學校辦學特色的表述。如果說“厚德”、“明智”、“博學”是在“學”的層面上的強調(diào),那么學習的進度、效果,最終是要通過實踐來檢驗,這就是“行”的功夫。沒有“行”,所言的道德、智慧、知識等內(nèi)容都是一句空話。孔子說:“君子欲納于言而敏于行”(《論語?里仁》)。充分說明孔子對實踐的高度重視。學校校訓中強調(diào)“力行”,這與學校辦學理念相應(yīng),希望學生能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去,通過實踐,檢驗學習的成效和能力的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