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案:《地貌》教學設計(2)
來源:網絡整理 2018-11-24 11:07:06
教學方法建議
建議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注意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f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同時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
學習“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和地質作用”時,可以從滄海桑田的變化入手,舉一些實例說明,如:喜馬拉雅山上發(fā)現(xiàn)海洋生物化石,日本海底火山噴發(fā)形成島嶼,由此說明地殼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通過對地殼變化的了解引發(fā)學生的思考,為什么地殼會發(fā)生變化?引起變化的作用是什么?對于地質作用的概念、能量的來源、表現(xiàn)形式及引起的地表緩慢或激烈的變化,可以提出問題:“地質作用的分類?內、外力作用的表現(xiàn)形式?”等引導學生思考并通過閱讀教材列表比較完成學習。
學習“地殼運動與板塊構造”和“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兩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制作一些計算機動畫演示運動過程,增強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感性認識,同時對樹立學生運動的觀點有一定幫助。計算機動畫演示地殼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過程后,教師應再舉例加以說明,如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提供的喜馬拉雅山形成示意圖說明世界一些著名的山脈或大的山系都是水平運動的結果,垂直運動也可以找一些典型實例。
關于“板塊構造學說”應該注意引導學生觀察教材提供的“六大板塊示意圖”,觀察生長邊界和消亡邊界分別是哪兩類板塊的交界,分別形成什么地貌?板塊邊界處與板塊內部的運動特點有什么不同?
分析“地質構造類型時”注意引導觀察教材提供的示意圖或教師提供的計算機動畫演示并思考:兩種地質構造類型是否有本質的區(qū)別?通過觀察應使學生明確褶皺的巖層是連續(xù)的,斷層的巖層是不連續(xù)的。對于褶皺還應使學生明確背斜和向斜的差別,包括巖層的新老關系、形成的地表形態(tài)、地形倒置是怎樣形成的,向斜構造中一般會儲存有地下水,背斜構造中容易儲存油氣等。對于斷層應使學生明確其組合形式以及形成的地表形態(tài),斷層對工程建設的影響等。
關于“外力作用與地貌”教師一方面引導學生觀察教材提供的實景圖片和示意圖,另一方面可以結合生活實際提示學生觀察自然界中外力作用后的地貌。對于風化作用,教師可以利用經過風化的巖石標本講解物理、化學和生物風化的簡單原理以及風化的結果。無論是流水地貌還是風成地貌,其過程都是在風化殼的基礎上,經過流水或風力的作用對風化殼進行侵蝕,侵蝕后形成不同的地貌類型,侵蝕的產物被流水和風攜帶離開原地,較大顆粒物最先沉積,較小的顆粒物被搬運到較遠的地方沉積,形成不同的沉積地貌。在學生對內外力作用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內外力作用的關系是什么?使學生明確:二者是同時發(fā)生的;內力是主導作用;二者共同影響形成今天的地表形態(tài)。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重點】①板塊構造學說;②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③外力作用與地貌
【教學手段】計算機動畫:地殼水平運動,垂直運動;褶皺形成過程;斷層形成過程;風化的巖石標本
【教學過程】
(引課)喜馬拉雅山上發(fā)現(xiàn)海洋生物化石,在我國渤海灣鉆井到上千米深度,仍是陸地沉積物,這兩個實例說明什么?→地殼是不斷運動變化的。引起地殼這種變化的力來自何處?學生閱讀教材思考“地質作用的分類依據是什么?表現(xiàn)形式有哪些?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是什么?”列表比較完成。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yè)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