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教案:《荷塘月色》教學設計(三)(2)
來源:網絡整理 2018-11-22 18:30:06
5.作者的喜悅又體現(xiàn)在哪兒呢?
——“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向往美景)
——“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想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里。”(暫得解脫)
——“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以不理。”(暫得自由)
——美妙的荷塘月色之景(清幽、雅靜、朦朧、柔和)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熱鬧、風流)[在此解釋一下“風流”的多層含義]
——“于是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蓮美,人也美)
6.作者的喜悅中有沒有憂愁呢?(有。第四問的5、6例,第五問的2、3例均為喜中夾憂的例子)
7.作者的憂(即“不平靜”)從何而來?
——有兩個源頭:一是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發(fā)動的“四一二”反革命叛變;二是來自他選擇的困惑——他當時既不滿現(xiàn)實,又不能如另外一些激進的知識分子那樣參加“以暴易暴”的武裝斗爭。因為如參加革命,“黨所要求于個人的是犧牲,是無條件的犧牲。一個人得按照黨的方式而生活,想出自心裁,是不行的。”(《那里走》)而朱自清先生當時卻不能參加革命,他的夫人陳竹隱女士在《憶佩弦》一文中這樣敘述道:“他先前曾說過:‘我只是在行動上主張一種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義。’……‘又顧慮著妻子兒女一大家子,都指望我生活。’”朱自清當時已有二子三女,他要肩負起為夫和為父的責任,他不能置妻子兒女不顧而投身于革命,甚至為革命而犧牲,而他內心里又對他所處的社會十分不滿。不滿于現(xiàn)實,而又不能改變現(xiàn)實,作為一個有著社會責任感的知識分子,他的心能寧靜嗎?難怪作者說他心里是“一團亂麻,一團火”。他想借荷塘月色暫且擺脫心中的煩惱,雖然荷塘月色很美,雖然荷塘邊的蟬聲、蛙聲十分熱鬧,雖然采蓮的盛況令人向往,但這一切都是過眼煙云,稍縱即逝,作者“猛一抬頭”,又回到了帶給他無限煩惱的現(xiàn)實。盡管作者在文中所寫的喜悅是淡淡的,所寫的憂愁也是淡淡的(寫喜也是為了寫憂),但我們透過字里行間仍然能感受到作者那一顆憂國憂民之心。正是這一顆憂國憂民之心,使他后來成為著名的愛國知識分子和民主戰(zhàn)士,毛澤東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對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的行為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認為我們“應該寫朱自清頌”,因為他“表現(xiàn)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板書:
淡淡的喜悅 不滿于現(xiàn)實, 一團亂麻
夾雜著 而又
淡淡的憂愁 不能參與改變現(xiàn)實, 一團火
。ㄈ┱w感知文章的行文思路
從教材第7頁的欣賞文字可知,《荷塘月色》的結構是圓形的:
外結構是:出門——經小徑——到荷塘——復又歸來
內結構是:不靜 ——求靜 —— 得靜 —— 出靜
如要具體些,可概括為:
板書:
一、 (1) 夜出賞荷
二、(2——3)小徑獨處
三、(4——6)塘邊凝望:月下荷塘——塘上月色——荷塘四面
四、(7——9)塘邊遐想:《采蓮賦》——《西洲曲》
五、 (10) 又回家門
(四)布置作業(yè)
1.整理文中需要注音和解釋的詞,下一堂課將作檢測。
2.熟讀4——6小節(jié)
3.體味作品的語言特色,為下一課分析作準備。
第二課時
一、教學要點
。保φZ言,體味動詞運用的準確和疊詞運用的精妙,學習通感、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2.討論聯(lián)想《采蓮賦》《西洲曲》的意義和作用
。常偨Y全文
二、教學過程
。ㄒ唬z查作業(yè)(可用小組競賽的方式進行)
。保o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幽僻 (pì) 彌望(mí) 裊娜 (nuó) 蓊蓊郁郁 (wěng)
羞澀(sè) 倩影(qìng) 梵婀鈴(ē) 妖童媛女 (yuàn)
斂裾(jū) 鷁首徐回 (yì)
2.解釋下面的詞語:
蓊蓊郁郁 田田 裊娜 風致 豐姿 倩影 一例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