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教案:《師說》教學設計(一)(3)
來源:網絡整理 2018-11-22 08:42:47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1、提名背誦
2、提問個別字詞
二、研讀第二段
1、指導朗讀
指導正確斷句:如:師道之不傳也/久也
2、詞句辨析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從師的道德風尚)
吾師道也 (學習道理)
師道之不復(從師的道德風尚 )
惑而不從師(老師 )
吾師道也 (學習)
師道之不復(從師)
不恥相師 (學習)
3、古今異義詞辨析
眾人 古:一般的人眾人 今:許多人
小學 古:小的方面要學習今:初等教育的學校
4、重點句子解釋
、倬渥x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賓語前置句,之,提賓的標志)
、诠盼木渥舆B解法:
古人指導閱讀有“奇句相續(xù),偶語相連”的方法,即逢單(奇數)的句子與逢單的句子連在一起理解,逢雙(偶數)的句子與逢雙的句子連在一起理解如:
句讀之不知①,惑之不解②,或師焉③,或不焉④,小學⑤而大遺⑥,吾未見其明也
這兒應當把①③⑤句連在一起,②④⑥句連在一起理解:
句讀之不知,或師焉,小學吾未見其明也
惑之不解,或不焉,大遺
、郾送又畮……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ǚ穸ㄅ袛嗑,“非……也”構成否定判斷)
5、討論:
【問題一】古人如此的注重從師學習,那么擇師的原則是什么?(原文語言回答)
【明確】擇師的原則:
①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點撥分析】
韓愈闡述古人從師之道,其真正的意圖是引出對擇師原則和標準的闡述,作者認為擇師的原則是不分高低貴賤,年長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師,同時,作者打破傳統(tǒng)觀念,認為老師不一定要比學生強,學生也不一定比老師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是做我的老師,詳細地展現了擇師的原則
【延伸小結】
以上是古人的從師之道,也是韓愈對于從師的觀點,許許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這種古道,才成就了他們的輝煌,相信這對于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所啟發(fā)的
【問題二】前面說過,韓愈為李蟠寫文章的主要原因還有一個:不拘于時,即不被當時的社會風氣所拘束當時的社會風氣是怎樣的呢?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分析并批判這種風氣的?運用了什么論證手法?
(引導學生自讀課文第二段,討論明確)
【明確】①社會風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恥學于師
②作者運用正反對比論證的手法,從三個方面批判了當時的社會風氣,總結表格如下:
對象 從師的態(tài)度 結果 觀點
A.“今眾人” “恥學于師”“愚益愚” 通過正反對比,論證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古圣人” “從師而問”“圣益圣”
B.于其子 擇師而教之 小學
于其身 恥師大遺
C.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點撥分析】
作者在課文的第二段給我們展示了當時“恥學于師”的不良社會風氣,并通過三組正反對比,論證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從而批判了“恥學于師”的不良社會風氣此段中韓愈用了大量強烈語氣的句子,來表明了自己的對“恥學于師”這一社會風氣的不滿和痛心,如:“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等,朗讀時注意語氣
6、引導學生體味收獲,教師小結課文內容
全文通過對師的討論,表達了作者對古人從師之道的贊揚,對“恥學于師”的社會風氣的無情批判我們深切體會到作者那因“師道不傳”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時,也為這位偉大文豪非凡的斗爭勇氣和正直的品行所傾倒
三、思緒拓展
【問題設計】雖然文章說,這篇文章是寫給那個叫李蟠的學生的,可是讀到這里我們還會只是這樣看嗎?他還是寫給誰看的呢?
【點撥】這個問題可以從韓愈《師說》一文當時的現實意義及長遠影響來談,學生可以展開思維,拓展想象空間
【明確】可以說,韓愈的文章還送給以下的兩種人:
、賹懡o當時那些不愿學習的士大夫階層看的提醒他們改掉這種壞習慣,否則后果會很嚴重 再讀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們就不難理解韓愈寫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種社會風氣造成的憂心如焚是遠遠超過李蟠個人勤學好問帶給自己的喜悅的(再讀課文最后一段)
②1200多年過去了,今天我們身邊還有很多人在重復著唐人同樣的錯誤,社會上不尊重教師的現象比比皆是:家長袒護孩子,辱罵老師;學生課堂 和 老師頂嘴甚至圍攻老師;學生在路上碰見老師卻形同陌路……,從這個意義上說,這篇文章何嘗不是寫給今天的我們的呢?
正是這種穿越時空的恒久價值,使這篇文章歷久彌新,成為經典同學們,反思自己吧,讓中華名族的美德在我們身上發(fā)出更耀眼的光芒
四、作業(yè)布置
1、背誦全文
2、試說說作者的觀點在當時有哪些進步意義,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鑒作用
3、查閱資料,了解韓愈和古文運動
韓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為昌黎(現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稱韓愈為韓昌黎,后世又稱他為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才任宣武節(jié)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jiān)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四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yōu)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yè)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