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2018北大在京錄取的學霸們有何特長
2018-09-07 16:23:14北京大學招生辦
來源:北京大學招生辦
日前,北京大學在京招生工作圓滿結束。2018年北京大學校本部理科一批次提檔線686分;文科一批次提檔線為679分。北京大學繼續(xù)受到優(yōu)秀學子們的青睞,理科前10名、前20名、前50名考生半數(shù)以上報考北大,文科前50名近八成報考北大。
來自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的劉浩宇和儲云飛同學在今年的“博雅人才”選拔中雙雙獲得A+的認定。劉浩宇在高考中取得了722分(理科)的優(yōu)異成績。他說,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底蘊和無數(shù)北大學子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擔當深深地印在腦海中,他從小就對北大充滿了向往與期待,這也堅定了他對高考志愿的抉擇。儲云飛表示:“北大的自由與熱情、北大人的愛國與責任,深深吸引著志在為國家效力的我。只有在北大,才能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師長與同伴;也只有成為北大人,為國家發(fā)展貢獻綿薄力量的理想才能落地生根。”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劉浩宇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儲云飛
作為全國通識教育的先行者,元培學院一直深受關注。來自北京市第四中學的王嘉闈同學說:“在青年學子的歡聲笑語中,在未名湖上的瀲滟波光中,在老教授慷慨激昂的講演中,北大的鮮活熱烈、個性飛揚如烈火般投射于我心中,化為不息的希望與理想崇高的光芒。正因如此,我對北大逐漸產生一種朦朧的眷戀、強烈的憧憬。”文理俱佳、發(fā)展均衡的她也曾面對過專業(yè)選擇的迷惘和彷徨,不愿在沒有充分了解對象和挖掘自身的情況下就將自己局限在某一具體的專業(yè)范疇之內。她認識到,在北大、在元培學院,可以得到充分的自由和更多自主選擇的余地,可以在廣泛涉獵、融會貫通后再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方向。她感慨道:“北大以其包容、開放的姿態(tài)接納我,在這里,每一個想法都得到重視,每一個個體都受到尊重,我大可放下一切顧慮。面對未來,我無限幸福,期待在這里找到最好的歸屬。”
北京市第四中學王嘉闈
在2017年公布的“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里,北大共41個學科入選,其中基礎學科所占比例更是居高校之首。越來越多的高分考生在規(guī)劃自我發(fā)展路徑后選擇基礎學科作為其本科專業(yè)。四中的趙昕曈同學在高考中取得了709分的優(yōu)異成績。在他心目中,中國學習與研究數(shù)學最杰出的地方就是北大數(shù)院,沒有之一。面對隨之而來的諸多選擇,他執(zhí)著于自己對數(shù)學的熱愛:“如果我想去探究數(shù)學,這里會是我最高的起點。如果可以選擇在這里開啟人生的夢想旅程,我以為,那無疑是一種幸運。”
北京市第四中學趙昕曈
理科是北大的根,文科是北大的魂。百廿年的積淀下,北大人文社科類學科擁有不可撼動的堅實根基和文化底蘊,也是文科考生夢寐以求的學術圣殿。來自北京市第二中學的文科生曹婧怡同學高考取得713分的優(yōu)異成績并選擇了北京大學法學院。受家庭的影響,她從小對法律耳濡目染,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法律的力量與不足。“我想做一個這樣的人——告訴大家這個社會有哪些值得去改變、需要被改變的事情,讓社會變得更好”,因此她選擇了北大法學院,在追尋理想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北京市第二中學曹婧怡
同樣是來自二中的周愷歆同學選擇了考古專業(yè)。“考古是我的夢想,科技與歷史的奇幻在考古碰撞”。她向往親手從泥土中挖掘出文物,保護它們、研究它們,摸索漫漫中華文明,也對北大特色的田野考古實習躍躍欲試。
北京市第二中學周愷歆
來自北京市昌平第一中學的趙嘉宇同學選報了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他說:“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基礎學科學習更加符合大學宗旨,強調求真知、做真學問,這既是興辦高等教育的初心,也是我十余載寒窗的初心。文學長河浩浩蕩蕩,其中滋味只有局內人方能品嘗。”
北京市昌平第一中學趙嘉宇
無獨有偶,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的安子瑜同學也選擇了中文系。吸引這位“詩歌小精靈”的,一是師生多才俊,學科基礎深厚;二是麗澤紹高風,學術氛圍濃厚。斯文于茲,百年風雅,中文系正好是兼顧熱愛與文化厚重感、兼顧創(chuàng)造力與踏實的學術研究之圣地。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安子瑜
來自北京一零一中學的姊妹花侯依桐、侯依楊同學在志愿選擇上非常有想法。姐姐侯依桐表示在高中文、理科學分班時就堅定了自己今后向社會科學領域發(fā)展的想法。她認為社會科學不是文科或理科的割裂,它們需要思辨以及情懷和責任感的融入;她相信自己會在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理性”十足的社科學科中展露出些許與眾不同的閃光點,這也是她為什么曾經選擇理科與如今立志“改行”社科的初衷。妹妹侯依楊則堅定地報考北大中文系。對于這個略顯特殊的“決定”,她解釋道:“自然科學的學習和理性思維的培養(yǎng)并沒有妨礙我對文學和語言學的特殊興趣,而應用語言學專業(yè)能使像我一樣的理科生得以踏進北大百年中文殿堂學習。因此,這是最為貼近、適合我自身特點的未來規(guī)劃,也是我如此選擇的原因。”
北京一零一中學侯依桐、侯依楊姐妹
北京一零一中學張蓁宜同學同時收到了香港大學等多所學校的邀請,但在一番思慮后,最終選擇北大。“我覺得這是選擇了一種氛圍、情懷和使命。在師資、教學設備、歷史積淀均為一流的中國頂尖學府中,北大有著從‘新文化運動中心’一路走來的家國擔當,亦有著代代相傳的社會責任和文化使命。這些讓北大在我心中獨一無二,而不僅僅是‘高校排行榜’頂端的‘其中之一’。”
北京一零一中學張蓁宜
來自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的陳遠洲和徐浩軒同學憑借數(shù)學競賽佳績,參加了北京大學數(shù)學科學學院“數(shù)學英才班”選拔,并最終獲得錄取資格。陳遠洲、徐浩軒非常喜歡數(shù)學,從高一開始就奔赴賽場,他們曾分別在高一、高二年級以北京市第三名、第八名的成績進入省隊,斬獲中國數(shù)學奧林匹克競賽(CMO)金牌,并入選國家集訓隊。就這樣,憑借著對數(shù)學的熱忱和辛勤的耕耘,他們將進入北大數(shù)院“英才班”深造。
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的陳遠洲(右)和徐浩軒(左)
來自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的李子恒、湯博文和王靖涵是高中三年的同班同學,曾并肩備戰(zhàn)競賽。在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NOI)中,李子恒和王靖涵獲銀牌,湯博文獲銅牌。李子恒還曾在高二摘取全國高中數(shù)學聯(lián)賽一等獎。他們都很明白打好數(shù)學基礎對學習計算機科學的重要性。對于未來規(guī)劃,他們都希望在計算機領域有深入的發(fā)展,但三位的想法各不相同:湯博文打算主修計算機,他對計算機算法、機器學習等領域非常感興趣;李子恒希望在大學階段主修計算機的同時輔修數(shù)學,打好扎實的基礎;王靖涵更傾向于直接選擇學習數(shù)學,領略數(shù)學之美。盡管對發(fā)展路徑的設計不盡相同,他們最終都一致選擇了北京大學:北大學科門類齊全,重視基礎學科教學,學科之間高度交叉融合。北大的計算機依靠強大的數(shù)學學科優(yōu)勢,以及文理跨學科交叉,未來的發(fā)展空間更加寬廣,對個人的成長也更為有利。
左起:李子恒 湯博文 王靖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