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大學:“活”起來的思政課讓“石榴籽精神”牢牢扎根
2018-04-13 21:22:31云南教育網(wǎng)
咦?身穿民族服飾的他在干什么呢?他是云南民族大學的一名學生
在用民族語言宣講十九大精神
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來,這名同學是云南民族大學“黨的十九大精神民漢雙語宣講團”的一份子。黨的十九大勝利閉幕后,云南民族大學組織11個民族的12支少數(shù)民族語言宣講團分赴各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進行雙語宣講,不僅獲得了干部群眾“及時、鮮活、接地氣、還想聽”的點贊,也讓年輕的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們在基層得到了鍛煉。你知道嗎?
組織學生到邊疆民族地區(qū)參加實踐活動
是云南民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亮點之一
更多精彩,一起了解一下?在大學課程設計中,有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簡稱“思政課”。
這門課關系到如何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關系到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
那么問題來了,思政課該如何教、怎么學,才能真正讓大學生們?nèi)攵肽X入心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云南民族大學就用自己的方式讓思政課“活”起來、“火”起來。并通過思政課這個平臺,讓56個民族學生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云南民大的思政課吧 !
“同學們,大家有看《厲害了,我的國》嗎?”
“里面可是有我們云南的身影哦”
“尼珠河大橋、溪洛渡、瀾滄江,有你們的家鄉(xiāng)嗎?”
……
“影片中有一句話說得好,只要是你能想到的,我們國家都能做到!”《湄公河行動》《人民的名義》《厲害了我的國》……這些熱門的影視作品,能運用到思政課上嗎?當然可以!
如今,在民大的思政課上,老師常以正在熱播的影視作品與同學們進行課堂互動教學,用新穎的授課方式,努力撕掉思政課“無聊”“枯燥”的刻板標簽,以多樣的形式和豐富的內(nèi)容,向著“有趣”“有料”邁進。不僅如此,為了讓同學們更貼近時事,學校還經(jīng)常邀請少數(shù)民族專家學者進校園講故事、作報告、交朋友,為廣大學生做專題講座,以自身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及非凡的個人業(yè)績,教育引導各族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民族觀、祖國觀、宗教觀。為了方便師生隨時隨地開展黨建及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學習,學校創(chuàng)建了“民大黨建”APP,開設了“民族團結教育”微信公眾號,將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優(yōu)勢與新媒體、新技術有機地融合。此外,針對思政課全面進入網(wǎng)絡化、移動化、數(shù)據(jù)化、個性化的特點,云南民族大學一直苦練內(nèi)功,建強“三支隊伍”。
◆第一支隊伍,打造以中央“馬工程”高校思政課課題組首席專家為帶頭人,由省內(nèi)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專家組成的國家級專家團隊。
◆第二支隊伍,打造知民族、愛民族的班主任和輔導員團隊。
◆第三支隊伍,打造熟悉網(wǎng)絡、熟練運用新媒體的思政課教師隊伍。
云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蘇麗杰深有感觸地說:“我們要努力塑造一批具有人格魅力、學術魅力、教學魅力、語言魅力、技術魅力的‘五魅力’教師隊伍,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獲得感和教師的的成就感。”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地處邊疆的民族性大學,去年,云南民族大學在思政課教學方面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兩名教師獲評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能手,一人獲評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年度影響人物,成功申報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碩士點授權單位和云南省首批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單位……“民族大學姓什么?姓民族。團結、進步是民大文化的精髓。團結是民大立身之魂,進步是民大發(fā)展之魄。選擇云南民族大學,就是選擇主動擔當起民族團結進步的責任。各民族誰也離不開誰,各民族學生要魚水交融。”這是云南民族大學黨委書記陳魯雁在去年秋季學期開學時為新生們上第一課時說的話。在云南民族大學,每一個學生都要學習“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程。自2016年招齊56個民族的學生后,民大每年開學都由學校黨委書記為新生作“民族團結進教育”主題的“開學第一課”,使各民族學生認識到民族問題的長期性、特殊性、復雜性,認識到民族類高校獨特的地位和特殊貢獻,筑牢團結進步的思想基礎。為讓同學們了解民族團結的重要性,民大還開展了“嵌入式”的民族團結教育活動。將學生按照民族成分進行混合編班、混合寢居,促使不同民族學生成為好朋友、好同學、好舍友、好鄰居,促進思想交流、情感交融和價值認同。
在云南民族大學,許多宿舍都是由來自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學生組成的,在這個“小家”里,同學們之間就像親人一般,相互了解、互相學習、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為了“小家”更加美麗,有的宿舍還進行了“裝修”。這間宿舍的同學們各自發(fā)揮手藝,用少數(shù)民族圖騰、紋樣裝飾了宿舍的窗戶、門、柜子等地,增添了宿舍的民族韻味和風情。
民大學生阿麗努爾?阿力木說:“在這里,56個民族的學生歡聚在一起,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沐浴著黨的民族教育政策的陽光雨露。在這里,開學上的第一課,是學校黨委書記給我們上的民族團結教育課,教導我們要把民族團結當成人生的第一?圩涌酆,主動擔當起民族團結的光榮責任。我們宿舍的六個姐妹,來自6個不同的民族,在我們宿舍怒族、傈僳族的小伙伴教我彈吉他,我教他們跳新疆舞蹈,宿友就是彼此最親密的家人。”
在云南民族大學學習與生活
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聽聽同學們是怎么說的。從2015年開始,云南民族大學就采取了上門招生、政策傾斜等一系列措施,招齊了全國56個民族的學生。為了讓同學們更有責任,更有擔當,學校打造了一系列民族團結教育基地,投資建設了“云南省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民族博物館”,新建了校史館。此外,還舉辦了如“萬人元旦篝火晚會”“民族服裝秀大賽”“民族節(jié)日展示”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增強同學們的民族自信。隨著中國與南亞國家的在經(jīng)濟、文化、商貿(mào)、旅游合作加強,“小語種”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
云南民族大學南亞學院開設了7個非通用語種(泰米爾語,印地語、烏爾都語、尼泊爾語、僧伽羅語、普什圖語、孟加拉語)本科專業(yè),成為云南唯一一所擁有南亞國家7個非通用語種本科專業(yè)的高等院校。
談起學習“小小語種”的感受,同學們是這樣說的——
2017級泰米爾語專業(yè)楊宇超說:“首次打開課本看到泰米爾語有247個字母時,我著實被嚇了一跳,但通過對18個輔音字母的學習,我發(fā)現(xiàn)有規(guī)律可尋,對這門語言的興趣更加濃了。初遇泰米爾語,有點小激動小興奮,相信以后會遇到更多美好和驚喜。”
當然,民大的“不一樣”,豈止是有“熊貓語”,云南民族大學還有一個高校太極國際聯(lián)盟。在“一帶一路”建設和瀾湄合作不斷深入的大背景下,為了更好整合各方資源、挖掘太極智慧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進一步增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3月30日,云南民族大學攜手南亞、東南亞和國內(nèi)部分高校共同倡議成立“高校太極國際聯(lián)盟”。
此外,云南民族大學還擁有全球第一所印度本土以外的瑜伽學院 。值得一提的是,云南民族大學還有一個值得期待的瀾湄國際職業(yè)學院。2017年12月17日,瀾湄國際職業(yè)學院在德宏州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市奠基開工。
瀾湄國際職業(yè)學院由云南民族大學和瑞麗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設,為公辦高等本科職業(yè)院校,是云南民族大學的二級學院。
學院將重點培養(yǎng)與瀾湄區(qū)域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需求相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突出國際化、沿邊性、應用型的辦學特色,以應用型本科教育為主,包括國內(nèi)國際本?茖W歷教育、非學歷教育培訓等。想知道民大的未來是怎樣的嗎?
日前,云南民族大學正式發(fā)布《云南民族大學一流學科和一流大學建設規(guī)劃方案》。
建設目標是這樣的具有民大stlye的思政課,不一樣的云南民族大學,是不是很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