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政法大學校長賈宇去職 其畢業(yè)致辭何以轟動?
2017-07-06 17:28:21澎湃新聞網(wǎng)(上海)
7月3日,西北政法大學原校長賈宇的一篇《立身為公 力學達成 行穩(wěn)致遠》畢業(yè)典禮致辭瞬間刷爆西北政法大學學子的朋友圈。
本是一個普通的大學校長畢業(yè)致辭,何以如此轟動?
原來就在同一天,陜西省人民政府下發(fā)了免去賈宇西北政法大學校長職務的通知,這也就意味著賈宇7月3日的畢業(yè)典禮致辭真的成為他本人向西法大告別的最后一課,或者最后一個正式的告別儀式。也難怪他會說:“同學們,你們是我當校長以來,送走的第11屆畢業(yè)生。11年來,每年都有這樣一個場合,我要代表學校給畢業(yè)生上最后一課。今天又是這樣照例的最后一課,也是特別的最后一課。再見了同學們,再見了西法大。”
七月,又是一年畢業(yè)季,又是一年離別時,對于學子和老師們來說,本就是一個傷感的時節(jié),不過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一刻,在西北政法大學學習生活和工作了38年的賈宇校長也要離開了,這讓很多西北政法大學的老師和學生們更充滿不舍和留戀。
作為中國刑法學領域的大家,他在求學、授業(yè),乃至掌舵西法大的各個時期,都將自己的本業(yè)做到了極致,這也就可以理解他的一次正常的調動,為何能讓人身邊人那么動情。面對他致辭中“此去前程似錦,他日相逢依舊赤誠”的祝福,西法大的學子們用“愿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作出了真誠的回應。
7月4日,《法制日報》記者電話采訪賈宇,消息得到印證,他即將擔任陜西省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一職,問他此時此刻最想對西法大說點什么?他的聲音有些哽咽,“不多說了,我只能說自己努力了,在校長的崗位上盡職盡責了……”
一個真性情的西北漢子
因為工作關系,記者與賈宇很熟悉,私交也甚好。僅從外貌來看,賈宇屬于那種秀氣的書生模樣,與漢子這個詞相差十萬八千里?闪私馑娜硕级,他個子雖然不高但講話中氣十足,內心蘊含著巨大的能量,是一個真性情的西北漢子。耿直、倔強、不屈服、真誠用在他身上都恰如其分,因為很多研討會上,我都聆聽過他不加渲染客套而是直奔主題的發(fā)言,很多時候他不會討巧地迎合他人,但這也經常能讓他的觀點被大家記住。更多時候,他在乎一個理字,這不僅是自己的性格使然,更是一個法律人的情懷所致。
7月4日,已被任命為西北政法大學副校長的王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賈校長有著西北人耿直倔強和熱情浪漫的性格。在教育理念上,他極為重視實務,具有顯著的實務傾向。在面向政法機關開放辦學方面,他推動和進行了許多走在全國前列的嘗試和探索。他反感現(xiàn)實流行的那種單純的、刻板教條和封閉的教育評價體系,不放棄在任何可能情況下對它的批判。比如,對招收在職法律碩士生從不規(guī)定英語分數(shù)線,廢除研究生畢業(yè)必須發(fā)表兩篇論文的規(guī)定,鼓勵教師去實務部門掛職、并在實踐中找題目、寫文章,或者寫咨詢報告等等。他自己更是身體力行,多次到新疆反恐一線簽協(xié)議、建基地、聘顧問、請專家,到地縣鄉(xiāng)村,到監(jiān)獄,到基層派出所調研,并力圖形成影響決策的咨詢報告。他相信,這樣的研究,不僅有實際意義,還能為長期處于主流話語邊緣的西北法學人找到生機和出路。
汪世榮教授也對記者說,的確,賈宇就是一個真性情的人。他將自己的手機公布給學生,和所有同學保持“零距離”的溝通和交流,是賈宇校長處世為人、治校理政的特點和風格。無論學習還是生活,只要有難處,求助賈宇校長,是“西法大”學子獨有的“獲得感”。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也就是賈宇校長治校的獨特方法。
2016年10月,西北政法學院更名為西北政法大學。舉辦慶典的過程中,學生喊出了“西法大”這一名字,賈宇校長聆聽學生心聲,將之作為學校的簡稱。學生向校長訴苦,認為假期“封校”,影響不回家同學的學習,他就要求后勤管理集團克服各種困難,為學生開辟一間能夠在假期讀書的專用教室,避免同學到其他學校蹭教室而低人一等。只要是學生的心聲,沒有什么問題是不能克服和解決的,這就是他能夠和同學打成一片的原因吧!
艱苦的環(huán)境練就山一般的性格
賈宇生在西部,長在西部,是西北地區(qū)第一位法學博士研究生導師。不少東部高校曾向他發(fā)出邀請,并許以重任,但被他一一謝絕了。他說:“我雖然知道外面有更大的舞臺,但對我來說,西部的舞臺也夠大,母校的舞臺也夠大,能在這兒踏踏實實做點事情,我毫無遺憾。”
1963年,賈宇出生在青海省貴德縣的一個山村里。他說,小時候,站在他家院子里放眼望去,就能看見遠處山上如云朵般飄來飄去的羊群和一座終年積雪不化的山峰。
與高山巍峨,山泉清澈,空氣清新等詞匯相對的,是這里的貧窮落后。賈宇回憶:“當時年齡比較小,不知道城里人的生活是怎樣的,便也不覺得有多艱苦,F(xiàn)在回過頭看自己當初過的生活,確實非常艱苦。”然而正是淳樸的山民、牧民和家鄉(xiāng)艱苦的環(huán)境,對他吃苦耐勞、堅韌性格的形成產生了很大影響。
艱苦的條件使練就了他“山的性格”。直率,做事情不喜歡繞彎子,說話不隱瞞自己的觀點,這是熟悉他的人對他的評價。
汪世榮教授介紹說,1997年,賈宇擔任法律系主任。“法律系如何發(fā)展?”他向大家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最終,他和大家一起找到了答案。他帶領法律系的主要領導,包括總支書記高全仁等,用3個月時間,實地參觀、走訪了10余所全國各地的法學院系,請教、拜訪了幾乎所有知名大學法學學科各個領域的知名專家,聽取了他們關于如何進行法學學科建設的建議;氐綄W校之后,并制定了建設“一流法律系”的目標,提出了相應的各項建設措施。
2003年,賈宇擔任西北政法學院副院長。當時的他認為,盡管西北政法學院地處西北,但這里是國家培養(yǎng)法律專門人才的一個重要基地。2006年擔任西北政法大學校長后,他明確提出了核心辦學理念:回歸大學本位。他認為,辦大學需要搞清楚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辦大學是干什么的,即搞清楚大學的職能問題。大學的職能就是創(chuàng)造知識、傳承知識、培養(yǎng)人才,而不是把大學辦得像機關、衙門。
汪世榮介紹,2012年,西北政法大學成功申報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yǎng)項目,賈宇校長力主將“西北地區(qū)的發(fā)展穩(wěn)定與國家安全法律問題”作為研究方向,是其出生于青海民族地區(qū),長期生活在西北,深切了解西北發(fā)展穩(wěn)定與國家安全關系作出的正確判斷。他帶領學術團隊,走遍新疆天山南北,深入民族自治鄉(xiāng)村,和民族干部、群眾打成一片。與基層政法干警交流、交心,是其從事科研的獨特方法,從實踐中學,以開放的心態(tài)參與調研,這也是其做人做事的基本格調。
針對世界范圍內嚴重存在的恐怖主義犯罪問題,2015年,賈宇校長提出了建立“反恐怖主義法學院”的主張,并親自擔任院長,作為“操盤手”完成了學院的建設任務。
愿你出走半生 歸來仍是少年
對于賈宇此番離去,學子們的留言讀來真的有種讓人淚流滿面的沖動。一名學生回憶道“在我小時候,人們說到政法,說的都是政法學院;到了后來上高中,又知道了政法學院變成了政法大學;最后報志愿的那一年,政法升成了一本;經歷了三輪的涅槃,而這一切的主導人,無外乎因為有一位校長叫賈宇。"
學生們稱他為“中國好校長”。因為去年的此時,同樣的烈日炎炎,賈校長在給畢業(yè)生寄語的同時致歉:“學校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說,讓同學們年年酷暑 無處可乘涼 , 進寢室、桑拿房——汗?jié)裆、床板燙 ,畢業(yè)前還在呼吁 裝空調,賈校長 ”。
去年的夏天真的很熱,熱到爆炸,賈校長在致歉的同時還要求后勤處每晚不斷電,保證風扇的正常運轉和學生們的期末復習。
不過這并不是故事的結局。故事的結局是上一年剛道完歉的賈宇今年就為所有寢室裝上了空調,臨走之前的他給全校同學送上最后一份大禮。
還有很多學生回憶了那次“我還可以講”的講座。那次講座的主題是“新疆的反恐形勢”,當時賈宇剛從新疆調研回來,給反恐學院的學生開講座,人非常多。但中途發(fā)生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擴音器壞了,聽不到聲音了。當時場內一陣騷動,同學們都聽不到聲音了,本以為要去換一個擴音器或者暫時停止,沒想到賈宇校長卻并沒有,他揮手示意大家靜靜。
全場安靜下來后,他加大嗓音說道:“同學們,雖然擴音器壞了,但是我還可以講。大家不要吵,我聲音放大點就可以了。”緊接著,整整一個報告廳都聽得到他那渾厚的聲音,即使講得口干舌燥也沒有停止,反而加大聲音怕后面的同學聽不見,在座的所有人都聚精會神地聽著他的講解。
講座結束時,全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為了精彩的報告而鼓掌,更為賈宇校長的原聲而鼓掌。
從1979年16歲步入西北政法大學求學到54歲任校長離職,當年的青蔥少年雙鬢已經有了些許白發(fā),對于這個他有著青春記憶的校園,學生們對他親切地呼喚:“愿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此去前程似錦 他日相逢依舊赤誠
西北政法大學建校以來一直傳承這樣的傳統(tǒng)。陜北公學是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締造的高等學府,在抗日烽火硝煙中誕生初始,就將自己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在80年的辦學歷程中,學校立足陜西、扎根西部、服務全國,以強烈的使命意識和擔當精神,為中華民族和國家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人民有信仰,民族才能有希望,國家才能有力量。走法治道路、建設法治強國,是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必然。
誠如賈宇在畢業(yè)致辭時所說,人民有信仰,民族才能有希望,國家才能有力量。走法治道路、建設法治強國,是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必然。作為西法大學子,無論你學的是什么專業(yè),走向社會做什么工作,都應固守法治底線,做法治文化的守護者和傳播者、法治國家的建設者和引領者。要始終堅守法治信仰,堅信法治的價值,自覺且真誠抱有建設法治國家的信念,追求公平正義,捍衛(wèi)法治理想。從人類法律文明史來看,建設法治國家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在我們這樣一個有幾千年人治傳統(tǒng)的國家,建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更是一項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偉大事業(yè)。我們一定要自覺認知并擔負起歷史重任,在責任與擔當中砥礪前行。
他語重心長地對學生們說,從國家治理來說,公生勤、公生廉、公生明、公生嚴,為公才能為治。清康熙皇帝在《政要》中說:“果能以公勝私,于治天下何難”。從社會治理來說,公生平、公生誠、公生和諧、公生安定。目前中國發(fā)展不平衡的一個顯著表現(xiàn),就是經濟和技術走得很快,但社會文明素質和倫理道德的提升跟不上來。受小農意識、小市民意識、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等影響,只關心個人得失、只貪圖個人便利、只精打個人算盤、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觀念在社會人心中占據(jù)了太多的位置。技術和創(chuàng)新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在拷問我們的內心。舉例來說,在我們將共享單車騎到目地后,能不能都放到一個應該放的地方,且謹慎使用、小心愛護?“官船漏、官馬瘦、官養(yǎng)的老爹不長肉”的現(xiàn)象也屢見不鮮。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成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如果公利不護,公德不彰,公序不維,公益漠視,甚至假公濟私、損公肥私,那么中華民族豈不又是一盤散沙,即使一時間經濟富庶,怎么可能在風起云涌、危機四伏的世界上安享持久的幸福?我們每個人無時不置身于社會中,受社會風氣的熏染。社會風氣的改善、公序良俗的維護,需要我們每個人把群利作為優(yōu)先考量,不能光搭順風車,更不能只靠圍觀吐槽解決問題,而應該身體力行,一點一滴去推動這個社會的進步。
人生中會遇到很多的艱難困苦,坎坎坷坷。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有時候艱難困苦,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礪。處變不驚、臨危不懼,理智理性對待遇到的磕磕絆絆。喪親了,失戀了,失業(yè)了,都是人間常態(tài),天底下沒有過不去的坎兒,摔倒了,爬起來,包扎好傷口,擦去眼淚,繼續(xù)前行。人生的路長著呢,“左右是左右”“那都不是事”,不能因為一兩件事情把自己擊垮打趴下。
最后,自然是不一樣的最后,他在致辭時深情地表示,親愛的同學們、老師們、朋友們,今天畢業(yè)的同學們在西法大的校園里求學成長度過了千余個日日夜夜,我則在這里學習、生活、工作了整整38個春夏秋冬。不管時間長短,當我們要轉身告別時,都對這所學校充滿了留戀和不舍,以后無論走到哪里,我們都會記得大秦嶺下的這座天平樓,還有天平廣場上的這棵老槐樹。這里是我們的根,這里有我們的魂,這里是我們永遠的精神家園。請大家時時刻刻記住我們的母校,并為她加油吶喊,為她祈福祝愿。
再見了,同學們!
再見了,西法大!
祝愿大家此去前程似錦,
他日相逢依舊赤誠。
賈宇可能不知道,這一句多出來的再見,讓多少人潸然淚下。在這一天,在與他交融了半生的西法大校園里,所有畢業(yè)了的、沒畢業(yè)的學生,都在以赤誠之心仰望他,祝福他,愿他此番離去,無論走多遠,永遠都是那個行走于天地之間,溫潤而又銳意的翩翩少年。
延伸 · 百科
人物經歷
1979年至1983年,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系學習,獲法學學士學位;
1983年至1986年,西北政法大學刑法學專業(yè)學習,師從著名刑法學家周柏森教授,獲法學碩士學位,同年留校任教;
1992年考取武漢大學法學院刑法學專業(yè)博士研究生,師從著名刑法學家馬克昌教授,1995年畢業(yè)獲法學博士學位。
1986年起任教于西北政法大學,先后擔任助教、講師;
1992年破格晉升為副教授、任碩士研究生導師;
1996年破格晉升為教授,任法律系副主任,1998年任法律系主任;
2003年任西北政法學院副院長;
2006年6月任西北政法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
2006年11月至2017年6月,任西北政法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
2010年擔任武漢大學、吉林大學刑法學博士生導師。
2017年6月,西北政法大學黨委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