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必備:最新十大時政作文熱點素材(2)
2016-03-11 10:43:23冠華作文
2.李克強總理贊譽嚴復傳遞三大訊息
據(jù)日前的人民日報新媒體報道,正在福州考察的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專程來到嚴復故居進行考察。據(jù)報道,工作人員說,《政治學》等經(jīng)典名著都由嚴復首次翻譯引入國內。李克強補充道:還有《國富論》和《論法的精神》。他指著展柜內的《天演論》說,嚴復的翻譯確實做到了信、達、雅,這本書我插隊時也讀過。
李克強贊譽嚴復:嚴復學貫中西,是第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國人。他向國人翻譯介紹西學,啟蒙了幾代中國人,同時,又葆有一顆純正的“中國心”。每個中國人都應該記住嚴復。
具體而言,李克強總理考察嚴復故居并贊譽嚴復,至少向外界傳遞出了三個方面的訊息。
其一,中國將堅定不移地推進開放偉業(yè),在這個偉大進程中,“開民智”至關重要,人人“放眼看世界”至關重要。當今,我們有必要在開放先驅博大精神的輝映、感召下,強有力地推進開放進程。李克強總理贊譽嚴復,并不單純是對于歷史人物的臧否,其更代表了一種導向——當今,嚴復終生的秉守、追求,并未取得成功,當下的中國以及中國人,有必要繼承、完成嚴復未竟的事業(yè),有必要人人成為“放眼看世界”的嚴復。
其二,中國將全方位地向世界敞開心胸,將成為現(xiàn)在和未來,世界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分子。中國的開放事業(yè),歷經(jīng)上個世紀最后20年的風風雨雨,以及新世紀迄今依然不平靜的歷程,紛爭、訟論依然未完全平息。中國走什么路,依然嚴峻而現(xiàn)實。嚴復認為,即便堯、舜、孔子生在今天,他們也會向西方學習。要救中國,必須學西學和西洋“格致”:“蓋非西學,洋文無以為耳目,而舍格致之事,則僅得其皮毛。”“中學有中學之體用,西學有西學之體用,分之則兩立,合之則兩止”。重要的在于:“體用一致”“本來一致”,要從政治制度上進行變革——“以自由為體,以民主為和”。
以一顆“中國心”“放眼看世界”,不因循守舊、固步自封,不老子天下、自以為是,汲取人類一切精神養(yǎng)料,吸納世界所有文明成果,一如嚴復曾引赫胥黎所言:“讀書得智,是第二手事。唯能以宇宙為我簡編,各物為我文字者,斯真學耳”。這,或許就是李克強總理吁請所有中國“記住嚴復”的肇因。
其三,贊譽嚴復,是一種汲取、一種胸懷,更是一種自信——中國的反腐敗,目的還是為了開放,為了將中國引向現(xiàn)代文明國家。而,開放的成功,離不開反腐敗的成功。
從這個意義上說,李克強總理贊譽嚴復,著實是在為后反腐敗時代、后變革時代的中國計,是在為中國的未來計——在當下大力反腐敗的同時,不忘未來發(fā)展,籌謀未來發(fā)展,布局未來發(fā)展,起步未來發(fā)展。
這,或許就是嚴復浮出當今現(xiàn)實水面的深層內涵。(祝振強)
3.公祭日:以國之名悼,以歷史之名緬懷
今天,是首個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日。今天,站在歷史的憑欄處,人們以某種肅穆儀式追憶逝者、緬懷英靈。悼以國之名,祭以民族之大義。
民族劫難,無法因時間消逝而抹去;歷史疤痕,也被許多人的記憶存檔。77年前,秦淮河畔、金陵城中,一場舉世震驚、慘絕人寰的屠殺,讓三十萬同胞慘遭屠戮,讓山河為之泣血。這是人類文明史上最慘烈的悲劇之一,亦是中華民族永遠消不掉的傷痕。
77年過去了,時過境遷,可對那些死難同胞的悼念、追思,卻絲毫不能因時間河流的沖刷而淡去光色。與追悼逝者伴隨的,還有對這場屠殺關聯(lián)命題的思考,如民族復興、和平愿景、人道尊嚴等等。而這些,都始于對歷史的銘記,正如某句名言所說的:誰忘記歷史,誰就會在靈魂上生病。也正基于此,讓銘記歷史找到一個可倚靠的欄桿,讓激越情緒得到一個集中迸發(fā)的出口,成了我們“以史為鏡”“汲取教訓”的方式,也是撫慰逝者的必由路徑。
如今,終于有了這樣一個標注著刻度的日子,能以警鐘鳴響,喚醒我們或已沉睡的民族歷史記憶,也在傳達歷史痛感中砥礪我們前行。隨著今年2月全國人大對公祭日的立法確認,13億人民終于得以在一個特殊的日子里,用舉國同祭的莊嚴儀式寄托哀思,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在共同祭奠中,我們可宣示正義的音量,也憑吊生命的凋零。
要知道,在歷史的宏大敘事背后,站立著的從來都是一個個真實的個體,他們的苦難指控著每一份指向無辜者的罪惡,也提示著戰(zhàn)爭的殘酷。我們無法輕易將其簡單化約為一個抽象的群體,只能把他們經(jīng)受的人道主義災難寫進史書。
公祭日是為“溯及過往”,更是為了提醒今人:勿忘歷史。一如紀念是為了更好地出發(fā),銘記歷史是為了不重蹈覆轍。當然,這不是什么歷史宿怨的低回,也非民族主義的發(fā)酵,而是讓我們能穿透時空迷障,去打探到歷史的幽深之處,對災難進行記憶的溫習,進而知恥而后勇,化痛感為前行的動力;究其旨意,也絕非培養(yǎng)什么仇恨,將民族感情矮化為街頭泄憤,而恰恰是讓我們在是非之辨中,懂得守護和平。
誠然,我們無法穿越到歷史現(xiàn)場中去,去親歷、見證那些罄竹難書的惡,可擦拭掉記憶石碑上的塵埃,至少能讓歷史被看見。它有利于將罪惡的指證存照,據(jù)了解,隨著國家公祭日臨近,新征集的7602件珍貴文物、《南京大屠殺辭典》等著作及大屠殺死難者姓名,都以較為豐富翔實的確鑿事實,向世界揭示了大屠殺的真相,也讓罔顧公義、企圖歪曲歷史的日本右翼分子的謊言不攻自破,讓為軍國主義招魂者無法諱認那一段歷史。
“當過去不再照亮未來,人心將在黑暗中徘徊”,撫今追昔,默哀致敬,就是為了照亮未來,讓未來不必罩上歷史悲劇的陰影,能在明亮的路途上走得更遠。
而今,我們集體為過往的逝者悼念、緬懷,在記憶苦難的儀式感召中記住那些傷痕,也在民族情感的共振中找到一種奮進推力,既不忘來時的路,更為找到通往未來的方向。
4.“亞洲版奧斯威辛”應被全世界記住
77年前南京那個最冷的冬天不僅應該被中國人銘記,更應該成為全人類共同的傷痛記憶。12月13日起,時為中國首都的這座城市陷落后的一個多月里,侵華日軍血腥屠殺了30多萬無辜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國士兵,強奸搶劫、焚燒破壞,制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77年后,中國將首次以國家名義悼念那場災難中的死者,在13日舉行國家公祭。這意味著中國要進一步固化以南京大屠殺為代表的日本侵華罪行史實,并將其上升為全中國、乃至全人類的共同記憶。
由中國最高立法機關決定設立的這個公祭日,將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戰(zhàn)爭罪行,牢記侵略戰(zhàn)爭給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表明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zhàn)爭、捍衛(wèi)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
77年后才來臨的以國之名的公祭,正是要與當前一些人的“歷史健忘癥”針鋒相對作斗爭,尤其是警示以安倍晉三為代表的日本右翼正視歷史,妥善處理現(xiàn)實問題。
南京大屠殺事件被稱為“亞洲版的奧斯威辛大屠殺”,是二戰(zhàn)期間侵華日軍諸多暴行中最集中、最典型的一例。南京軍事法庭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判決早已將日本軍國主義永遠釘在了歷史恥辱柱上。
但一段時期以來,日本右翼質疑南京大屠殺遇難者人數(shù)、抹黑幸存者,甚至將南京大屠殺誣為虛構,辯稱為是為鎮(zhèn)壓俘虜叛亂,試圖將真實的歷史記憶徹底抹去。他們還參拜供奉有侵略并屠殺中國人的日本戰(zhàn)犯牌位的靖國神社。
他們甚至篡改歷史教科書,企圖將軍國主義的侵略歷史從日本人特別是日本年輕人的記憶中抹去。不少日本人不知道有南京大屠殺,卻只記得日本是原子彈爆炸的受害者,認為二戰(zhàn)中日本是受害國而非加害國。否認南京大屠殺及其他戰(zhàn)爭殘暴行為,實際上成為日本右翼否認侵略歷史、進而挑戰(zhàn)戰(zhàn)后國際秩序的突破口。
中華民族在二戰(zhàn)中遭受了巨大傷痛,在國家層面集中祭奠死難者,這與中國的大國地位相符,也符合國際慣例。二戰(zhàn)后,美國、俄羅斯、波蘭等主要參戰(zhàn)國政府紛紛推出國家級哀悼日,以國家公祭形式祭奠遇難國民,加強民眾對國家遭受戰(zhàn)爭災難的歷史記憶。
令人遺憾的是,南京大屠殺的國際認知度比起二戰(zhàn)中的其他一些慘劇,要低得多,沒有獲得相應的歷史地位。
在西方,由于戰(zhàn)后美國對日態(tài)度的變化及東西方陣營的長期對峙,南京大屠殺歷史一直沒有引起國際社會足夠關注。今天,許多人不了解這場災難。
今天,歐美國家的一些人對中國在二戰(zhàn)中的歷史貢獻刻意漠視,在中日歷史和領土主權爭端中采取縱容日本一再破壞戰(zhàn)后秩序,這就是新的綏靖政策。這是遺忘歷史的表現(xiàn)。
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忘記歷史必將重蹈覆轍。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曾說,如果我們不向歷史學習,我們將被迫重演歷史。
因此,在明年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前夕,中國舉行國家公祭,是對日本右翼的警示,更是要讓這段慘痛的歷史在全人類的記憶中扎根,防止歷史悲劇重演,從而維護世界和平。
隨著越來越多親歷與見證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衰老、離世,以國家公祭的方式撣去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上的灰塵也十分緊迫。
中國人認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只有敬畏死者、追念先逝,社會之風俗道德才可以漸漸篤厚起來。在當今中國,舉行這樣規(guī)格的公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倡的“愛國”等主張相契合,不單是對死難者的祭奠,更是對民族精神的一次喚醒,以增強民族凝聚力,推動“中國夢”的實現(xiàn)。
此間觀察家指出,中國強化民族記憶的目的不是為了渲染仇恨。正如已故南京大屠殺幸存者李秀英所說:“要記住歷史,不要記住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