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充實、中心明確是高考作文決勝的第一要素
2015-07-09 15:26:40冠華作文網(wǎng)
考點簡介
“中心明確”與“內(nèi)容充實”,是對作文最基本的要求,屬于高考作文的基礎等級要求。
“中心”就是指文章的觀點、主旨,在全文的行文中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是一篇文章的核心與靈魂。所謂“中心明確”,就是要求一篇作文要有一個清楚明白而集中的主題思想。表現(xiàn)什么、主張什么,必須是明確的而且要貫穿文章的始終。記敘類的文章,要有一個穩(wěn)定的思想傾向;議論類的文章,要有一個鮮明的中心論點;說明類的文章,要有一個清楚的說明對象。
如果說中心是文章的靈魂,那么內(nèi)容就是文章的血肉。有了血肉的存在,靈魂的存在才有意義,只有內(nèi)容充實,有血有肉,中心才能得以凸顯。內(nèi)容充實簡單地說就是要言之有物,用有較高質(zhì)量的材料充分、有力地表現(xiàn)主題。
對于具體文體來說,記敘文要把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都交代得清楚明白,刻畫人物盡可能做到生動傳神,敘述事件盡可能做到波瀾起伏。
議論文則要求論證的層次清晰,能圍繞觀點盡可能多地提供有力論據(jù)。議論要是文章的主體,能選用多樣化的材料、靈活運用多種說理方法來證明觀點。
說明文在介紹對象時,盡可能地多涉及一些過程、步驟,并且多提供豐富的資料。
考點分析
一、以生活性、思辨性保障內(nèi)容充實
1.從2012年全國各地高考作文命題特點來看,似乎每個題目都緊扣社會與生活,如山東卷以孫中山先生箴言為材料,正對應這些年的民國熱;北京卷題目則取材于一篇新聞報道,更能體現(xiàn)與時俱進的特征。除作文材料的生活化,作文要求也強調(diào)抒發(fā)真性情,表現(xiàn)真自我。另外像天津卷的作文,作文材料以魚兒的對話切入,引出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小事情體現(xiàn)大道理,即把話題引向生活實際,讓考生“根據(jù)材料結合自己的生活感悟撰文”。這樣的作文,對于用心感悟、用心品味生活的考生來說,更能寫出有自己獨特的感受與思考。那種依靠對屈原、蘇東坡的謳歌贊頌,依靠華美而不知所云的語言內(nèi)容空洞的文章必將沒有市場。
2.2012年高考作文題目中,思辨性命題越來越多。比如福建卷“人生中的賽跑”,浙江卷對“坐在路邊鼓掌的人”的爭論等,都充滿了思辨色彩。再如江蘇省的題目看似適合抒情,其實很多學生忽略了“憂”和“愛”之間還有一個“與”,正是它為考生提供了二者關系思考的空間。不運用思辨能力探討二者關聯(lián),就很難拿到高分。
二、以提高立意難度要求中心明確
2012年高考中以材料作文考查的有北京、福建、上海等七個省市,相比往年有大幅度增加。對于材料作文來說,更有利于考生思考和表達,同時也意味著考生必須自己提煉中心,并緊緊圍繞中心行文。這就提高了對考生審題立意的要求。
2013年的高考作文會更加關注社會生活,給考生提供更為開放的充滿思辨的空間。那種從身邊細微之事出發(fā),寫出觸動心靈的文章,更會受到大家的推崇。
考點突破
一、怎樣做到“中心明確”
1.意在筆先,加強審題。動筆之前先確立中心。高考作文所給的題目或材料常?梢远嘟嵌攘⒁,但是“弱水三千,只取瓢飲”,只選擇某一個角度立意。然后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想通過文章告訴別人什么?并從始至終緊緊圍繞這點行文。為了能保障這個中心不被中途替換,最好把文章的結構框架列出來。
2圍繞中心,選材精當。中心確立以后,就要圍繞中心取材。和中心無關或關聯(lián)不緊,即便是材料再好也要舍棄。材料選好之后,還要在材料和中心之間,選好準確的關聯(lián)點切入。文章中的每一個句子,每一個片段都必須為中心服務,受中心的節(jié)制。
3.明確交代,一目了然?紙鲎魑牡囊粋特點就是要讓閱卷教師在短時間明白你的意圖,所以要把主旨句放在突出、顯眼的位置,讓閱卷教師一目了然。就位置而言,一般是放在文章的開頭或結尾,尤其是開頭更佳。
4.處處志之,重復點題。《桃花源記》中,武陵人怕以后找不到路,從桃花源出來時“處處志之”?忌梢詫W習他的做法,在文中處處設立標志,讓題目或中心論點在文章中不斷出現(xiàn),尤其是每段的開頭要點到中心。這樣不但可以強化評卷教師的心理感受,還可以提醒自己避免行文過程中偏離題意。
記敘類文章,要善于在記敘、描寫的基礎上進行精當?shù)淖h論和抒情,以此點出事件的意義,或者干脆在開頭先交代一段感悟文字,然后引出主體事件。議論類文章,要將中心論點和各分論點旗幟鮮明地擺出來。
5.巧用“兩記”,彌補含蓄。如果考場上作文已經(jīng)完成,寫得比較含蓄,擔心別人看不懂你的寫作意圖,可以利用在文末跟一個“后記”來彌補。同樣,如果想以文章的意蘊取勝(由于考場作文情況特殊,不建議如此),不妨在正文前加一個“題記”。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近些年“題記”“后記”泛濫,大家最好不要采用此種方式,主旨明確的作文尤其要盡力避免。
二、怎樣做到“內(nèi)容充實”
文章內(nèi)容的充實歸根結底就是要文章材料充實。那么怎么樣才能做到材料充實呢?
1.厚積方能薄發(fā)。只有盡可能多地占有材料,下筆時才能文思泉涌,左右逢源。
。1)關注生活。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是一切材料的來源。雖然高中生活三點一線,相對枯燥,但是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及時地把生活中的見聞、感觸記錄下來,積少成多,寫作時材料自然可以信手拈來。
。2)廣泛閱讀。廣泛閱讀也是積累材料的重要途徑。像《讀者》《青年文摘》《視野》等報刊雜志上有很多文章,都有可借鑒之處。平時常讀常背,寫作時,自然就會用得上,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3)挖掘課本。高中有五本必修教材和大量的選修教材,這些教材里的選文都是編者精心挑選的,文章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很高。而且大都根據(jù)一定體例編排成單元,比如“月是故鄉(xiāng)明”是一組有關鄉(xiāng)思的文章,更便于考生積累材料。另外還有大量的練習題、讀本等也可以幫助考生積累材料。
2.選擇使用有原則。對材料的占有當然多多益善,但是在選擇使用時必須嚴格遵循原則:準確、典型、新穎。
。1)準確性。準確性是指所選材料要和中心緊密相關,能準確無誤地表現(xiàn)主題。如果材料與中心聯(lián)系不緊密甚至無關,就會導致中心、材料兩張皮,閱卷教師看了自然會感到空洞無物。
。2)典型性。典型材料是內(nèi)容充實的命脈。典型材料就是同類事物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或資料。這樣的材料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因而也就具備巨大的說服力,運用此類材料可以收到以少勝多的效果。
。3)新穎性。新穎性是指材料能夠給人一種新鮮感。這類材料可能是別人沒有用過或不常用的材料,也可以是帶有自己獨到見解的舊材料。如果材料舊卻又老生常談,或者,材料雖新卻嚴重撞車。由于不能給人新信息,所以也就不會讓人感覺到“內(nèi)容充實”。
考點演練
練習一
據(jù)統(tǒng)計,中國四大微博門戶網(wǎng)站用戶已經(jīng)超過4億。我們在感受著微博上“隨手解救被拐兒童”“隨手送書下鄉(xiāng)”等“微公益”積聚成社會大愛。同時也看到有些微博不顧他人隱私的曝光,對社會產(chǎn)生了不良影響。針對微博的這些問題,有人說作為微博用戶,加強自律,懂得對微博自由的追求,也意味著對自律責任的承擔。也有人指出,傳統(tǒng)媒體的約束方式——自律和他律的結合,而微博的約束更多靠自律,缺少他律。
上面的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思考,請結合自己的體驗與感悟,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定角度,自擬題目,文體不限(詩歌除外),不得抄襲和套作。
【寫作指導】材料借助于微博探討自律和他律的關系,是典型的材料式關系型作文命題。
1.吃透內(nèi)涵。自律即自我約束,自覺地遵循法度,拿它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他律是指非自愿的,受他人約束、檢查和監(jiān)督。
2.推斷對立面。與自律相對的不是他律,而是自我的放縱。如果置自律于不顧,自我放縱,最終的結果只能是面對法律的懲處,不得不接受他律。
他律的背面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我們習慣于反抗他律,卻不知缺少了它會傷害他人,但是一切自由都是相對的,否則就會踐踏他人的自由。
構思時如果能夠?qū)懗鲎月杀澈蟛刂淖晕曳趴v,他律背后藏著的維護他人自由,以反托正,正反對比行文,文章可能會成為上乘之作。
3.理清關系。他律是自律的前提和條件,正是因為有外在的法規(guī)、習俗、輿論的存在,我們才會管制自己做到自律。缺少了“他律”,“自律”也決不會得到可靠的保障。
自律又是他律的極好補充,把他律內(nèi)化成自己的行為準則,主動遵守這些規(guī)范,這對社會發(fā)展的意義同樣重大。
可以提出以下觀點:
1.社會文明的形成離不開自律。人人自律則他律遠離我們。
2.社會絕不能僅僅依靠“自律”。一個有助于自身正確成長的良好的紀律,包括外在的紀律(他律)和內(nèi)在的紀律(自律)。他律和自律,正是微博等媒體的兩側護欄,也是我們和諧社會的兩大保障。在每一個人的身上都能夠反映出自律和他律的交織,任何一個人不可能光憑自律生存,同樣,也沒有人是全部依靠他律,沒有任何自律。
練習二
有人說:不放開眼界,哪來境界?也有人說:不拓寬心路、提升境界,就很難打開眼界。
請以“眼界與境界”為題,完成一篇作文。
要求:角度自定,文體自選(詩歌除外),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襲套作。
【寫作指導】眼界是所見事物的范圍,是指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廣度和寬度。境界是指人們思想認識上所達到的深度與高度。眼界向外拓展引申,可以指人的一種寬廣的胸懷、一筆財富,也可以指人生的志向、目標。眼界和學問、閱歷有關,而境界卻和心靈有關。
這個關系型話題,我們可以從二者的輕重、先后、并列、正反、條件、因果等多個角度去思考?捎幸韵铝⒁猓
1.放開眼界方能提升境界。眼界與境界是在反復錘煉中形成的。許多著名人物,之所以常有不同凡響的見解,都是在實踐中反復錘煉的,在修煉中不斷升華的。正是寬闊的眼界為他們樹立了明確的目標,正是崇高的境界為他們創(chuàng)新提供了強大的力量支撐。
2.放開眼界未必就能提升境界。眼界通過學習可以達到寬廣,“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使人知識全面、閱歷豐富,從而讓人世事洞明、人情練達,做事高瞻遠矚、運籌帷幄。眼界的寬廣人們?nèi)菀走_到,而一個人的境界卻可遇不可求,更不能說是有眼界就有了境界。
3.提升境界方能打開眼界。做人的高遠境界要通過心靈的感悟,要通過修身養(yǎng)性才能達到。境界高的人品位自然不凡,而眼界自然就高,與眾不同。
另外也可以提出“提升境界未必就能打開眼界”“提升境界一定要放開眼界?”等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