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細化自主招生公示內容 讓公開落到實處
2013-12-10 10:38:05北京青年報
教育部網(wǎng)站9日發(fā)布《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推進高校招生信息公開工作的通知》,進一步推進高校招生“陽光工程”,要求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招生考試機構和高等學校進一步擴大信息公開范圍,規(guī)范公開程序和內容,提高信息公開時效,做到高校招生信息“十公開”。
我國教育部門早從2004年開始就啟動了陽光高考工程,此后在每年的高考中,都一再強調高校要做好信息公開工作,2010年教育部還頒布實施了《高等學校信息公開辦法》,要求高校公布招生信息在內的辦學信息,但近年來高校招生腐敗還屢屢發(fā)生。
教育部此次的“十公開”,相比以往的公開要求有一點不同,即對高校的公開內容分工進行了細化,這不但便于高校執(zhí)行公開規(guī)定,而且,更有利于教育部門根據(jù)公開要求,追究學校不按規(guī)定公開的責任。此前的公開要求總體而言顯得十分粗獷,學校公示的信息不全面、不充分,卻稱自己已經(jīng)公示,上級部門無法追責,公眾也無可奈何。細化公示要求,表明教育部門真想抓這件事。
比如,對于“考生資格公開”,規(guī)定要求“公示的考生資格信息應包括姓名、性別、所在中學(或單位)、享受照顧政策類別、資格條件、所參加的特殊類型招生測試項目等。其中,高校還應公示特殊類型考試招生入選考生的筆試、面試等測試成績及享受的錄取優(yōu)惠政策(如加分分值)”。而此前,在高校公示保送生、自主招生等考生的信息時,公示的信息是很模糊的,筆者查閱了高校自主招生公示的信息,公示項目最多的學校只有7項,包括考號、姓名、性別、畢業(yè)省份、學校、理科、語種,這根本無法讓公眾監(jiān)督。
針對這種情況,教育部門應該明確公示的具體內容,要求每個高校必須按要求公示,自主招生應該公開不涉及學生隱私的筆試、面試信息,以便公眾監(jiān)督。這次教育部明確公示規(guī)范,體現(xiàn)了推進信息公開的誠意。值得注意的是,正是由于對高校的公示要求不明確,公示缺乏監(jiān)督、問責,導致信息公開的通知以及《高等學校信息公開辦法》不被高校重視——這給高校傳遞的信息就是規(guī)定如此模糊,問責無從談起,只是說說而已。
據(jù)了解,有一些高校是不愿意公開自主招生考生的筆試、面試信息的,其理由是擔心引來不必要的麻煩,畢竟自主招生不是按分數(shù)標準錄取學生,學校顧慮很難向公眾解釋清楚。比如,一名學生筆試成績不高,最終卻獲得自主招生資格。這種擔心,本就很說明問題,學校有什么不能向公眾解釋清楚的呢?這一過程是讓信息全部公開的過程,也是向公眾宣傳學校辦學理念、招生標準的過程。對于筆試成績不高但學校卻給予自主招生資格的學生,學?梢韵蚬娊忉尀楹武浫∷,他的哪方面特長打動了學校。經(jīng)過這樣的公示,自主招生才會贏得公眾的信任,我國社才會逐漸樹立多元的評價觀念。
明確公示的具體內容,這是值得肯定的進步,但關鍵在于教育部真正嚴格按照規(guī)定,對照檢查高校的公示信息,追究不按規(guī)定公示信息的學校的責任,切實讓高校招生做到透明、公正。另外,對高考招生信息公開的明確要求,對我國高校其他辦學信息的公開,也有借鑒作用。比如財務信息公開,應該明確要求高校公開財務收支的細目,這樣便于讓公眾知道高校的錢都用到了哪里,而不僅僅是一個大數(shù)目。
其實,這正是教育部應該發(fā)揮的對高校的監(jiān)管作用——監(jiān)督學校依法辦學,在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過程中,教育部完全可以明確高校自主辦學的規(guī)范,并根據(jù)規(guī)范內容監(jiān)督學校透明、公開辦學。教育部在推行高校自主招生試點時,要求獲得自主招生資格的學校,必須用好自主權,建立相應的監(jiān)督、問責機制,其中就包括整個過程全透明。不承諾做到的學校,就不能獲得試點機會,承諾了卻沒有做到的學校,將追究領導的責任。另外,除了外部監(jiān)督制度,更要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實行行政權、教育權和學術權分離,建立防止行政領導干預教育事務和學術事務的現(xiàn)代學校制度。
相關閱讀
相關鏈接
自主招生網(wǎng) | 自主招生聯(lián)盟考試詳情 | 自主招生十大問題 |2014年自主招生簡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