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作文提分決竅之靈活掌握結構
2011-02-22 13:53:43期待新浪博客
寫人記事論理抒情,先寫什么,后寫什么,總得有個順序。然而事物又是復雜的,多種多樣的,所以反映客觀事物的文章也是千變萬化的,沒有一成不變的固定方法。在掌握了常式規(guī)范法后,如果有能力,為了突出主旨,在保證文章層次清晰的前提下,不妨有些變通的結構。
記敘文
記敘文一般用順敘,即按照事件發(fā)展過程的先后次序進行敘述。這是一種最常用、最基本的敘事方法,它能起止清晰、層次分明,事件人物交代明白,前因后果變化自然。事件脈絡清楚,令讀者一目了然。但有時因為特殊的需要,用其他敘述順序也可以收到好效果的。
1.可倒敘,把事件的結局或某個精彩片斷提到文章的開頭寫,然后再按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寫。倒敘可以造成懸念,使行文跌宕起伏,牽動讀者去尋根溯源,產生閱讀的強大吸引力。
2.可分敘,又稱平敘,就是平行敘述或交叉敘述,指敘述同一時間不同地點的兩件或多件事,也即通俗小說中所常說的“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的方法,分敘可以使紛繁的事表現得頭緒清楚、氣氛突出,造成文章的多線交錯卻脈絡分明,具有立體效果。
【例文借鑒】
海龜
D有一個可愛的3歲女兒,對女兒一向有求必應。他的工作單位離家近兩小時路程,為了減少往返,他總在周末才回家。每次回家,女兒在晚上臨睡前必要讓他講個故事。一年過去,什么大灰狼小白兔,他肚子癟癟塌塌早已被搜刮干凈。
女兒卻不肯善罷甘休,抱著他的膝不肯上床,連妻也哄她不好。
他滿心焦慮。雖是周末,晚上他還得趕寫一篇丈章,研究所的頭兒親自點名讓他在一個學術會議上發(fā)言,他將有機會在同行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實力與才華。
“爸爸講故事呀,”女兒糾纏不休。
講什么呢?他真沒有時間。發(fā)言關系到對他實際水平和個人價值的確認,聽說很快就要評職稱了。
他突然記起在當天報紙上看到的一則趣聞。當時無意瞟了幾眼,現在倒可以用來對女兒濫竽充數一番。
“從前,在一個海島上……”他開始盡量耐心委婉地對女兒娓娓道來。“那兒的人家家戶戶養(yǎng)著一種大海龜。海龜像一只小桌子那么大,有很硬的殼和很粗的爪子。那個海島上沒有汽車,沒有自行車,也沒有小毛驢,這個人要到島上另一個人家去串門,就騎著海龜去。海龜最愛吃大香蕉,它的主人就坐在海龜背上,用一根細桿子拴上一根繩,香蕉就懸在海龜腦袋上,離它只有幾步遠,海龜想吃香蕉,就開始往前爬,可它一爬,那背上的人手里的香蕉也往前走了,它怎么也夠不著,于是它就拼命往前爬,它爬香蕉也爬,就這樣它背上的人就順利到達了目的地……”
女兒不知什么時候已睡著了,腮上掛著淺淺的酒窩。
他連續(xù)晝夜伏筆奮戰(zhàn)。發(fā)言很成功,獲得大家的好評,文章將被收入當年的年會專集。
有人私下議論,說他雖然是助研,實際上相當于副研究員的水平。
轉眼又到了星期六,他去幼兒園接女兒回家時,才想起這一星期忙得昏頭昏腦,竟然又忘了給女兒準備故事。
出乎他意料,女兒臨睡前忽然對他說:“爸爸,今天你還講那個大海龜好不好?”
他松了一口氣,卻納悶女兒何以對這大海龜如此感興趣。
“……就這樣,騎著海龜的人順利到達了目的地。”
他敷衍了事地講完了故事。他發(fā)現自己根本沒有同女兒親近的情緒。他心里實際上還在惦著自己的職稱。如果這次能評上副研,他一家三口就有希望分到一套兩居室的住房,工資也可增長幾十塊錢,這可是個不小的數目。昨天上頭又給了他新的任務,他必須在一個月內,評出一部有關w理論的200頁的專著,三個月內編出一部新的辭典,六個月內與人合寫出一部有關w理論的評述……他不知道他如何才能做完這些事。
“那騎海龜的人到地方了以后,到底怎么樣了呢?”女兒竟然破例沒有睡著,眨著黑葡萄似的眼睛看著他問。
他說:“騎海龜的人到地方了以后,就把海龜整個兒翻過來,一翻過來它就不能逃跑了,只能乖乖等它的主人去辦完事,再把它翻回來騎它回家。”
女兒似還要問什么。他不耐煩地拍拍她的腦勺,把她交給了妻。
為了不受干擾地在規(guī)定時間內全部完成以上任務,真正奠定他在學術界的地位,他索性把鋪蓋搬到了研究所,黑夜白天泡在圖書館資料室里,不這樣做就對不住自己也對不住領導對他的信任。一個幾百人的研究所,老的老,小的小,真正能頂用的還是他這樣的中青年骨干。但無論怎么辛苦,他覺得前面總還有個盼頭……
半年后他第一次疲憊不堪地回家:心里如釋重負。女兒見到他,目光轉向媽媽,那句話沒問出來:這個人是誰呀?臨睡前,破天荒第一回并不纏他講故事,大眼睛骨碌碌轉了幾回,終于問:“我想起來,上次你講的大海龜,后來到底有沒有給它吃香蕉呢?”
他一愣,含糊回答可能是給了。女兒卻不滿意,又問他到底給了幾個,他說一串,女兒又問是不是每次都給,他茫然……
星期一上班得知職稱名額已定,他因年限不夠,沒有希望晉升;工資不動,住房當然暫時也不能動了……他感到渾身骨骼疏松……
不知怎么他想起了那只海龜,他如果告訴女兒,人并沒有把香蕉給海龜吃,對女兒來說未免太殘酷了,他不忍心。
在這篇文章里,有兩條線索,爸爸給女兒講海龜的故事是明線,爸爸評職稱的過程是暗線,爸爸與海龜命運的交匯重疊是高潮。這種雙線結構,非常機智而又犀利地展示了文章的主題,構思別具新意,給人以藝術的震撼。試想,文章如果只有一條線索,不論是明線,還是暗線,還能收到如此震撼人的效果嗎?
3.可插敘,因特殊要求,中斷原來的敘述,插入與中心事件或與主旨相關的內容,結束后再續(xù)原來的敘述。插敘的方法很多,有所謂“追敘”,如對過去事件片斷的回憶;有所謂“補敘”,如對有關人或事作必要的補充、解釋;有所謂“逆敘”,如對有關內容進行由今及古、由近而遠的追根溯源。
【例文借鑒】
牽掛
“同學們——請跟我念‘牽——掛’。”
“牽——掛”……
女教師動聽的嗓音和孩子們稚嫩的聲音在悠悠山溝里回蕩。她理了理前額的頭發(fā),微笑著站在講臺上,面對著一雙雙渴望的眼睛。“‘牽掛’就是放心不下的意思……哪位同學能用‘牽掛’造個句子?”話音剛落,“唰!”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舉起了手。
“二狗,你來說。”她笑著對班上最淘氣一個孩子說。“老師回去探親時,我們最牽掛。”教室里一片沉默,她和孩子們的眼里都噙著淚花。
幾天前,在村口的小路上,一群孩子看著他們老師的身影漸漸遠去。他們沒有哭鬧,因為在此之前已經有五位老師也是從這條路回家探親,只是再也沒有回來了。
他們知道,山里的日子很苦,老師們熬不住。
她心里明白,當初真的沒有打算回來,因為她牽掛著年邁的父母,牽掛著心愛的男友,也牽掛著寧靜悠閑的現代生活,可當她回到了省城,走在都市喧囂的大街上時,她才懂了自己更牽掛的是什么。
她牽掛山里孩子的善良與真誠。記得她剛進學校的那天中午,因為事先不知道她中午會來,學校的老校長(也是除她之外唯一的老師)沒有替她準備午飯。孩子們每人從自帶的午飯中分出一半送給她。不一會兒,她的手里塞滿了,她望著半只半只的饅頭、烙餅,那份激動和喜悅,決不遜色那一次站在優(yōu)秀畢業(yè)生的頒獎臺上領獎的感覺。
她牽掛需要她的山村。當初被分配到這個山村小學時,負責人對她說,這只是見習,見習期一滿,隨時可以調回。盡管如此,當她到達那個破舊的學校時,還是著實吃了一驚,泥坯堆成的兩間土房子,一間是教室,一間是老師辦公室兼宿舍。她幾乎是抱著“了解鄉(xiāng)村”、“感覺生活”的態(tài)度留下來的。然而,在這以后的日子里,她明白了自己對村里人來說真的很重要。村里人沒文化,但他們都知道娃兒們只有學好知識才能有出息。村里人砸鍋賣鐵也要讓孩子上學,可是沒有老師是他們最大的遺憾和無奈。為了感激老師,他們會時不時帶著自家種的玉米、山芋來看望給他們帶來希望的老師,盡管這些她從不會收下。
于是就在昨天,她又回到了她所牽掛和牽掛著她的孩子們中間。她收回了回憶的風箏,示意那位同學坐下。“剛才,二狗把‘牽掛’作動詞造了個句子,造得很好,老師就再用‘牽掛’作名詞造句。”
她頓了頓說:“同學們,你們,永遠都是老師的牽掛。”
本文謀篇布局異常精彩!
敘寫的情節(jié)僅僅是一個非常非常簡短的師生上課片斷,具體地說,只不過是一位學生和一位老師課堂上先后各造了一個句子而已——此為一奇,情節(jié)簡單之奇。
作者對如此簡單的過程卻是別具匠心地分成兩部分文字去完成——此為二奇,寫法謀篇之奇。
先只寫學生造了一個句子產生了出乎意料的效果,頓時憑空掉下一個懸念,讓讀者難以理會——此為三奇,頓生懸念之奇。
情節(jié)暫停,筆頭轉向,將有解疑作用的背景往事用插敘來交待,插敘的文字遠遠超過寫當前情節(jié)的文字,但絲毫不覺得繁冗,一是因為是插敘,避免了行文的平鋪直敘,二是在懸念下的插敘,又產生了讀者迫切要讀下去的吸引力——此為四奇,插敘之奇。
當背景往事鋪墊寫足了,用“她收回了回憶的風箏”一句,又自然返回到師生上課的當前情節(jié)——此為五奇,過渡自然之奇。
后文也只是用非常經濟的筆墨寫老師造了一個句子,便讓情節(jié)抵達高潮,且讓文章于高潮處戛然而止,余音繞梁之效、側面點題之功,便異常突出地表現了出來——此為六奇,高潮結尾之奇。
“牽掛”題目,既是線索,也是文眼,開篇以“牽掛”為動詞讓學生造句,緊扣題目,結尾老師以“牽掛”為名詞造句,呼應開頭——此為七奇,點題扣題行文之奇。
……
文字洗練,鏡頭集中,情節(jié)誘人,扣題緊密,過渡自然,照應完美……幾多細膩,幾多曲折,幾多機智,幾多靈動!
議論文
議論文,一般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即緒論、本論、結論的規(guī)范常式,但也有所謂“議論性散文”或“雜文”等寫法的變式。
【例文借鑒】
絕望之處孕育的新生
高檔的裙子被一個小小的煙頭燒出了一個窟窿,看著完美作品轉眼成空的你如何是好呢?或許你會咒罵那承擔了千古罪名的煙頭毀了你藝術的高峰,或許你會終日想著如何把它復原到起初無瑕的完美而再無新作誕生……可是他卻不一樣,誰說這窟窿不是上帝仁慈的扶持?復制幾個,飾以金邊,一條“金邊鳳尾裙”把這裁縫推上了更高的云端。
世界很多時候就是這樣,正如《無望井》一書里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在最深的絕望中,你會看到最美麗的希望的星空。”絕望與希望本來就只差一線,以勇氣掙開絕望的束縛,用心去拓展希望的疆域,一個人總能創(chuàng)造出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的奇跡。
敵軍的第五次圍剿終于沖破了我軍戰(zhàn)士們死守的防線,人民的軍隊陷入了最大的危機中,這是令人絕望的黑暗?墒巧钪獨v史發(fā)展的我們都清楚,正是這次危機促成紅軍壯烈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在毛主席的領導下,人民軍隊在陜甘寧地區(qū)憑著地形的優(yōu)勢從此站穩(wěn)了腳跟。更不用說,后來還在那里團結了西北人民強大的力量,成立了敵后根據地,給予了日本侵略者最沉重的打擊。如此看來,這一危機不也是讓黨的軍隊真正扎根于廣大農民群眾的轉機嗎?
絕望的危機總能激發(fā)人最深最尖銳的智慧,而往往正是逼近中壓力下迸發(fā)的思考照亮了漆黑一片的夜空。
我很佩服中國人民“置諸死地而后生”的見識與睿智,正如小說中虛竹的那一步棋,失了一大片疆土的同時卻換得柳暗花明的新局面。人是應該有點放手的胸襟,為什么非要保住大手大腳的占地呢?為什么非要死守原來的絕妙呢?死守的結果可能是連原有的高度也不能保證,但敢于嘗試新的路向卻可能給予你更意想不到的“洞天之所”啊!又想起那孔明聞名于世的“空城計”,原有的勢單力薄是絕望,但這智者并沒有因此放棄,帶著對司馬懿的了解與放手一搏的信心,他大開城門,焚香彈琴,以出人意料的計謀贏得了漂亮的勝利。
掙開絕望吧,你就能看到希望的新光!
這篇文章沒有嚴格按照議論文“三段論”式結構來說理,用了不妨稱為“議論散文”或“雜文”的手法,但思路仍然清晰,內容環(huán)環(huán)相扣。;以“絕望之處孕育的新生”為題,把握住裁縫在壞事出現后擺脫不利的局面,變廢為寶這一材料重點,審題準確;文中組織多個材料,均扣住人們在絕望處如何通過主觀努力,巧妙地化腐朽為神奇這一題意,論述語言自然流暢,語句使用準確到位。美中不足的是文章后半顯得較倉促,但仍是一篇考場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