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歷史二輪復習專題一:中外政治文明史
來源:e度社區(qū) 2010-01-04 09:28:23
2010屆高三歷史 第二輪專題復習 專題一 中外政治文明史
第1講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
知識梳理
一、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秦統(tǒng)一后,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強大的中央集權制度。基本內容有:
1、皇權至上。秦王嬴政改稱"皇帝",總攬國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軍事等大權于一身。
2、中央機構實行三公九卿制。各級官員互相配合、互相牽制。
3、廢分封、置郡縣。通過對郡縣長官的統(tǒng)一任命、考核、獎懲,從而使地方的行政管理權集中于中央。
二、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
1、"七國之亂"與漢武帝的集權措施
。1)漢初的統(tǒng)治體制是"郡國并行"制,可是它不僅不能鞏固統(tǒng)治,反而引發(fā)了"七國之亂",嚴重威脅中央集權。
。2)漢武帝厲行中央集權:①頒布"推恩令",以"推私恩,分子弟邑"為名,達到削弱王國,加強中央集權的目的。②設置刺史,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2、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與宋初中央集權的強化
。1)唐朝"安史之亂"后,出現(xiàn)藩鎮(zhèn)割據(jù)的局面,唐亡后又惡性發(fā)展為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2)宋初中央集權的強化:宋太祖為改變唐后期以來藩鎮(zhèn)割據(jù)的局面,從"權"、"錢"、"兵"三方面著手,加強中央集權。①收精兵。將禁軍的統(tǒng)領權一分為三,都直接對皇帝負責;又設立樞密院,掌調兵之權,使統(tǒng)兵權和調兵權分離,有利于皇帝控制軍權。②削實權。削弱或剝奪宰相、節(jié)度使、州郡長官和武將的權力,派文臣出任州郡長官。③制錢谷。北宋在各路設轉運使,規(guī)定地方賦稅留下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余由轉運使全部運送中央,這就消除了地方割據(jù)的物質基礎。宋初通過上述措施,使中央集權得到強化,但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費"的局面。
三、皇權與相權的矛盾
1、隋唐時期,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尚書省下設六部。三省之間相互牽制,又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同時,完整的相權被分割,避免權臣獨攬大權,有利于加強皇權。
2、北宋在宰相下設參加政事、樞密使、三司使,把宰相的職權一分為三,便于皇帝總攬大權。
3、明太祖廢除丞相制度,權分六部,直屬皇帝。專制皇權發(fā)展到了新的高度。
4、清朝雍正年間,設立軍機處,標志著我國專制皇權發(fā)展到頂峰。
點擊下載全部:2010年高考歷史二輪復習專題一:中外政治文明史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