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討厭應試教育該退學嗎?
2009-10-22 10:09:46新浪blog文章作者:Robin
老師你好:
我真的很困惑,將自己困擾在選擇與不選擇之間。雖然還是一名高中生,但我可以自詡已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思想,我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對于很多東西,我看別人怎么做,一嘗試就會,但此時卻不知何去何從。
別人都說那樣的“題海”生活才是我理所應當?shù)臍w屬,一位同學對我說:“學生不做題干什么?”我真的感到很疑惑,對于一個像我這樣不喜歡循規(guī)蹈矩,不甘受拘束,志在經(jīng)商的人來說,這條求學歷的路真的適用嗎?自古以來,“重道輕器”的思維模式在中國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的確,在以應試教育選拔人才的當今中國社會體制中,學歷成了最普通的用人標準。我真的要按照父母期望的走,老師說的做,按周圍一群“好學生”的夢想去拼命,僅為那張純文字的學歷?
我對應試的教育真的很失望,曾經(jīng)一位老師的一句話讓我更清楚地認識了這種“負教育”,他“出賣了”應試教育。因為一位同學上課盯著教室外面看,老師不經(jīng)意說出了應試教育的本質:“不要看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也很無奈。”學校教會了我們怎樣走進社會,面對社會了嗎?沒有!那是一種死緩的讀書模式,只是暫時讓我們逃避面對社會。
我非得為滿足一點點父母的一貫方式的虛榮心,(我知道他們是為我好)而自欺欺人(也是在欺騙他們),按照老師期望的去考XX大學嗎?
我想盡快走進社會,去為自己的那片天空而奮斗,在現(xiàn)在這個社會,掌握一門技術比一張文憑更重要,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所以不想再為那些自己覺得不重要的東西而錯過值得奮斗的機會。我常?匆恍╆P于職場、商場的文章,卻使自己困于職業(yè)選擇與創(chuàng)業(yè)之間,這是否很矛盾。這也是我想請教您的,我該繼續(xù)追求學歷還是盡快走進社會?我該在職業(yè)與創(chuàng)業(yè)之間怎樣選擇?拜托老師賜教。
走與留
走與留你好,
如果你是高一,后面的苦日子無邊,適應不了就趁早放棄吧;如果你是高三,后面的日子有限,忍一忍也就過去了,大學比較好混;但如果你是高二,那就會比較尷尬,用抓鬮來決定吧:)
開個玩笑。
我在《大學不知道》一書里,特意寫到了退學的主題,比如《技術強人“越獄”記》、《一次沒有任何相關背景的卓越求職》,里面的人物都是退學生的杰出代表,更有一篇《以革命利益衡量退不退學》專門探討退學與否的衡量標準問題,你可以找出來讀一下——你不得不讀,如果你希望我給你建議的話,我的建議是基于以往論述基礎上的,實在不想過多重復說過的話。
我已經(jīng)提出了自己認為的退學標準,以“是否有利于你改善自身命運”來決定是否退學,你退學后的人生真的會改善嗎?你已經(jīng)明確有自身想做的事嗎?你是為了甩開不當教育對實現(xiàn)夢想的牽絆而退學嗎,還是為了逃避而退學?退學需要做好哪些準備?你為退學準備了充分條件了嗎?
以上問題不是這封信要講的,我已經(jīng)講過了。我要談的是退學的風險問題,當然,不退學也是有風險的,你可以預見到,那就是被培養(yǎng)成沒有思想、沒有主見,沒有像樣人生需求的大學生,到畢業(yè)時還不知道自己想干點啥,或者“突然”知道了,卻徒呼奈何,沒能力實現(xiàn),只好再去考研,執(zhí)行死緩。
1、 社會壓力的風險
退學的風險在于,你作為一個未成年人,可能要面臨過于大的社會壓力,而且如果你想被雇工作,還是得學一門技術,通過這個長到十八歲以后,不然雇傭你就是非法的。
應試教育,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個崇拜蒼蠅的宗教,雖然目標很荒謬,但是大家都這么相信的,你作為異教徒就很危險。比較好的方式是混在里面,假裝相信,強大了自己的力量再出走,你未必選擇非此即彼,馬上就執(zhí)行死心塌地的是走是留。
應試教育就是一種混的教育,假如你的校長先生有高遠的教育理想,那教育理想就是他的苦悶;假如你的老師有他的教育理念,那么教育理念,就會成為他的人生困難。大家都不容易,何必非得要撕破臉呢?
2、喪失學習渠道的風險
我很希望能發(fā)現(xiàn)一套東西,這套東西在主流教育之外,卻能更好地發(fā)現(xiàn)人和培養(yǎng)人,但是其實不需要我的發(fā)現(xiàn),它們是事實已經(jīng)存在的東西,實際上被充分利用的卻不多。
有錢人家可以選擇出國讀書,高官和富人們的孩子,有幾個愿意留在國內(nèi),接受我們先進的國內(nèi)教育?有些家境中等的學生,也可以通過申請美國大學獎學金,或者去歐洲實行免費大學教育的國家留學(需要負擔生活費),這些需要比較好的語言能力和早早覺醒的準備意識。有些學生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來學習,通過培訓機構來學習,通過認識很多業(yè)內(nèi)人士來學習,通過做生意來學習,但是這些都需要極強的自學能力和對學歷絕沒有心結的健康心態(tài),不幸,這是我們的學生極少有的稀缺素質。我們被輸灌了高考決定人生成敗的一元價值理念,其流毒深遠,離開正統(tǒng)的課本,離開跟考試有關的正確答案,很多人都不會再去尋找新的學習資源,也喪失了去學習的進取心和知識吸收能力。
你找到自己能學習的特定渠道了沒有?如果沒有,暫時不太適合退學,做些基本準備再說;雖然,你在學校里不可能做好萬全的準備,但是要有起碼的準備,多一點這樣的努力就少幾分風險。
3、喪失經(jīng)濟來源的風險
在讀書的同學們,大家很可能不太有錢的概念,只清楚錢是每日所需,居家旅行必備之良品,但是不太知道錢要從哪里來,最后跑到哪里去。
如果你決意跟父母的意見相悖,就可能會喪失經(jīng)濟來源,這是很多父母控制子女人生選擇的一種方式,也是很多子女自愿被控制或者說不得不被控制的根源。
你說自己想要從商,想要做生意,你試著去做過小生意,擺過地攤嗎?當然,具體的生意模式可以很多樣,比如開淘寶網(wǎng)店,去銷售游戲點卡等等,但是你是否有過賺錢的嘗試呢?在國外,童子軍們賣餅干的方式也許有些可笑,但是那也是一種生意的啟蒙啊。
我曾經(jīng)寫過,自己見過一個高中退學生,通過做股票賺錢,最后在二十歲左右,通過自己賺到的錢打算去英國留學,這雖然是少有的案例,但退學也是少有的案例,你必須比別人早想到自己賺錢支持今后人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方式。
4、喪失情感支持系統(tǒng)的風險
如果父母就此認為你沒有出息了,你能受得了嗎?如果離開了這個令你厭惡的學校環(huán)境,沒有老師和同學的這種關系,你會受得了嗎?如果你孤零零地飄到一個新地方,你很容易認識新的人,快速形成自己的朋友圈嗎?
我想,父母的失望是最刺激人心的。我就曾見過一個在投資銀行工作的學生,她從小到大,一直多才多藝,考取的也是名校,還一直讀到碩士,干的又是一般人不能企及的賺錢行當,可就是因為一次感情破裂,年紀大了還沒有結婚,就被父母定義為“不成器”,不能指望,父母的冷漠令她傷心欲絕。
從其中可以看到父母之愛的變態(tài)心理,只不過在中國,我們比較習慣了,父母活得比較失敗,但卻硬要以子女做特定的事情為榮,似乎這就成了常態(tài)。好像“聽媽媽的話”是一種不容置疑的傳統(tǒng)美德,不管父母的指令有多么荒唐,那就是必須跪拜的圣旨。
其實,跟父母不能很好的溝通,這是時代性的難題。如果跟父母無法順利地交流,這樣的人在今后的人生里,可能會遇到諸多的人際交往障礙,尤其以在戀愛中無法建立正當?shù)挠H密關系為甚。要做到孝順,同時能自主決定自己的人生,這非常難,對于你這個年齡的人,我甚至有點覺得是不可完成的任務,你準備好了嗎?
如果你特別容易與人相處,表現(xiàn)出可愛,在陌生的環(huán)境容易交到朋友,這樣的性格比較適合退學,否則,我見過一些“從鐵屋子里醒過來多的人”,最后他們過著孤獨的生活,看上去退學的生活就比較不那么激動人心了。
退學的人,如果不是經(jīng)濟所迫,大都出自憤怒。這樣的人一般比較缺乏社會適應性,由于厭惡所處環(huán)境,如何處理跟周邊環(huán)境的關系是一項巨大的心理挑戰(zhàn)。你可以跟一部份人關系不好,但是跟另一部份人關系很好,這是正常的人際關系狀態(tài);但假如天性就很孤立,對周邊環(huán)境所有人都看不上眼,則是你自身需要調(diào)整的問題。假如你確實有特殊才能,也許進入社會會有優(yōu)勢,但是仍然需要在人際關系上做出改善。
在我看來,人人都可以退學,這是天賦人權。但是每個人退學后,會否有更好的人生發(fā)展,則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因為退學是一門學問,我如果自詡為退學咨詢專家,(可我自己也沒有嘗試過,頂多是有放棄聽不下去的培訓班)我對你的評估就是,你還沒有準備好。
在我看來,退學是比考上名校要承擔更大的心理壓力的,退學的生活也因此需要至少不少于報考名校的那種前提準備。退還是不退,走還是留,這是一個嚴肅的人生抉擇問題:退好了,你會成為比爾·蓋茨,史蒂夫·喬布斯那樣的傳奇;退不好,你就什么也不會留下,頂多成為那些從來沒有退學想法的膽小鬼們的談資,說你是幼稚病之類。
我從來就不害怕有人跟我談到退學,因為我能看到,想退學(至少這樣想一想)是進步青年獨立思考意識覺醒的一個標志——從沒想過退學?你還好意思說自己是上進青年!而且我確實看到有人退學后更能發(fā)揮自身的才干,但是要不要走這條路,則是看你自己的心理平衡能力。我看你還沒準備好,沒有什么獨特的理由,具體的理由,可以說明退學的生活更好,如果只做出了退學決定也還是不夠的,還需要做出更多的行動準備,讓這個決定顯得不那么荒唐。
最后,我不能幫你做決定,但是希望這封來信啟發(fā)你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