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明、清史(鴉片戰(zhàn)爭以前)備考指導
2009-09-11 10:46:49東北網教育頻道
清時期的內容在高考命題中占有較大比重,近十年高考中僅材料題和問答題就有近10道,至于選擇題涉及的知識點就更多了。命題意向多體現這一時期的政治經濟特征及其與文化的聯(lián)系,各類知識重復率高,考察視野開闊,中外聯(lián)系較強。本單元應當是高考的重點。鑒于此,本單元在以后的高考中的比重不會降低。其中明清時期的政治和經濟、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發(fā)展和鞏固、明清對外關系和中西全方位的比較以及明清時期的文化是高考復習和考查的重點。
時代特征
明清是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鞏固和封建社會漸趨衰落時期。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中央加強了對邊疆地區(qū)的管轄,奠定了中國今天的疆域,統(tǒng)一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空前鞏固。這也是封建社會由盛而衰時期,其間兩朝初期雖都有過強盛局面,但并未改變整體衰落的總趨勢,這種衰變突出表現在政治、經濟、階級矛盾、對外關系和思想文化諸方面。政治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fā)展到頂峰,農民戰(zhàn)爭發(fā)展到新階段;經濟上,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在對外關系方面,雖進行了一系列反侵略斗爭,但中外差距拉大,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逐漸失去了對外交往的主動權;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出現了文藝繁盛、科技停滯的雙重時代特征。
主干知識
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改革賦役制度;經濟發(fā)展的表現;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的因素;商業(yè)繁榮的表現;閉關鎖國政策;加強對邊疆管轄的措施;臺灣有關的史實;鄭和下西洋;文化的特點、成就及與政治、經濟的關系;中西科技、思想的比較;西學東漸。
知識整合及重點知識挖掘
1.資本主義萌芽與哪些經濟現象有關?造成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fā)展的原因是什么?
2.明清時期,民眾服裝、被褥原料和主食品種發(fā)生了什么重要變化?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么?這種變化有何積極影響?
3.清朝建立以前,我國古代的賦稅制度完成了兩次重要的轉變:一是收稅的依據由以人丁為主轉向以財產為主;而是收稅的形式從實物為主向貨幣為主轉變。第一次發(fā)生在唐朝,第二次發(fā)生在什么朝代?簡述產生這次轉變的原因和影響。賦役制度的演變,反映了什么趨勢。
4.不同文明的相遇必然涉及到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和理解。從15世紀的大航海時代到19世紀中葉的鴉片戰(zhàn)爭,中外文明的交往變化起伏,中國對外部世界的認識也隨之發(fā)生變化。
5.早期西學東漸是中西文明交流的一個新階段,為什么?產生什么積極影響?但西學東漸很快衰落下去,又有何消極影響?
6.試以明末清初為例,概括我國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成就。與同時期的西歐相比有何不足之處并扼要分析其主要原因。
7.清朝中期至鴉片戰(zhàn)爭前,我國封建制度漸趨衰落,試從經濟和思想方面概括其主要特征,并用典型史實加以說明。
8.明清時期,在農業(yè)和農村出現什么新的經濟現象?這些現象各產生什么影響?
9.明清時期中外關系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