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欣賞]魯迅《藥》的主題再探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2009-08-30 00:17:55
魯迅《藥》的主題再探
《藥》寫于1919年4月,是魯迅《吶喊》集中的第三篇,F(xiàn)被高中語文教材第四冊選用。然而對《藥》主題意蘊的理解,歷來存在著較大的爭議。如人教社1987年版的高中語文《教學(xué)參考書》認定的是“通過夏瑜被反動統(tǒng)治階級殺害及華老栓對他犧牲的發(fā)映,揭示了舊民主主義革命脫離群眾的致命弱點,顯示喚醒民眾,使其擺脫封建階級精神毒害的重要,啟示人們?nèi)ヌ角蟑熅戎袊B(tài)社會的良藥。”2004年版的《教學(xué)參考書》中引用魯迅與孫伏園說的話作為主題,即“《藥》描寫群眾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說,因群眾的愚昧而帶來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說,革命者為愚昧的群眾而犧牲了,愚昧的群眾并不知道這犧牲為的是誰,卻還要因了愚昧的見解,以為這犧牲可以享用……。”教參的觀點決定著近20年高中語文教學(xué)的方向。在兩本教學(xué)參考書里,從解讀的視角到結(jié)論都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視角由“夏瑜”轉(zhuǎn)變?yōu)?ldquo;群眾”,結(jié)論由“揭示了舊民主主義革命脫離群眾的致命弱點”變?yōu)?ldquo;因群眾的愚昧而帶來的革命者的悲哀”。我認為1987年版的說法有些偏頗,因為全文沒有一處寫革命者脫離群眾的內(nèi)容,反而有夏瑜在獄中向牢卒宣傳的內(nèi)容,更多地是茶客們對夏瑜的宣傳不理解。2004年版的說法過于簡單,只概括出了《藥》的思想內(nèi)容,沒有概括出它的思想原因和意義。那么《藥》的主題應(yīng)該怎樣概括呢?
一《藥》的主人公
要準確概括《藥》的主題,先得確定與主題相輔相成的主人公是誰。
關(guān)于“誰是主人公?”的問題,一直存在著異議。如有人認為是華老栓;有的認為是革命者夏瑜;有的認為有兩個主人公,華老栓和夏瑜;還有的甚至認為沒有主人公。
由于本文以華老栓買藥、熬藥、讓華小栓吃藥來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引出茶客們談藥以及吃藥效果的情節(jié)。雖然談藥以及吃藥效果的情節(jié)不以華老栓為主,茶客們談藥中他也只不過是個引子,但他開的茶館為茶客們談藥提供了場合。小說畢竟以華老栓愛子心切去買藥為出發(fā)點,又以華老栓所買的藥——人血饅頭為交合點,把華、夏兩家有機結(jié)合起來。華老栓是個勤勞,善良,儉樸卻沒有覺悟的勞動群眾,他在鎮(zhèn)上開了一個小茶館,整天勤勤懇懇地勞動,即使熬夜也不肯休息。他愛兒子,為了給兒子治病,他省吃儉用,拿出積累下來的一包洋錢給兒子買藥,深信人血饅頭能治病的迷信邪說,且為能買到這種藥感到“爽快”,“幸福”,他只關(guān)心兒子,對革命者的犧牲既不關(guān)心,更不理解,表現(xiàn)出他愚昧、麻木、無知的一面。華老栓看似一個引出者、參與者,但他買藥、用藥的實際行為比茶客們談藥的行為更為嚴重,魯迅的本意不是寫某一個人的愚昧、落后,而是寫群體的愚昧和落后,對革命的不理解。
夏瑜是辛亥革命的一個革命者形象,他立志推翻清朝統(tǒng)治,對革命矢志不渝,最后身陷囹圄直到就義。其實他就是華老栓所要買的藥,用鮮血聯(lián)系著“華”“夏”兩家。在小說里夏瑜始終沒有露面,他的事跡是因華老栓買藥,被茶客們從口中側(cè)面談出來的,夏瑜的悲劇在于自己為了救群眾,但群眾不理解,反而把他的血沾饅頭當(dāng)藥吃,他的犧牲襯托了群眾的愚昧,因群眾的愚昧而生,也因了群眾的愚昧而亡。
因此華老栓的行為在全局中起主導(dǎo)作用,魯迅是以華老栓為代表,突出寫群眾的愚昧落后,對革命的不理解,故我們認為主人公應(yīng)是華老栓。
二主題思想內(nèi)容——群眾的愚昧而帶來革命者的悲哀
確立了主人公,主題思想就迎刃而解了。
1987年版的高中語文《教學(xué)參考書》認定本文“揭示了舊民主主義革命脫離群眾的致命弱點。”我認為這種說法有偏頗,夏瑜作為辛亥革命的一個革命者,為了解放群眾而戰(zhàn)斗,卻最終被群眾所“吃掉”,是因為他“脫離群眾”嗎?事實上并非如此,我們從文中僅有的提到夏瑜的文段中可以得知:夏瑜在牢中被紅眼阿義勒索,盡管如此,他卻還要勸牢頭造反,并說:“這大清是我們大家的”,為此又遭到阿義的一頓痛打,仍不屈服,說阿義可憐。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夏瑜在監(jiān)獄里還在做群眾的思想工作,而全文并沒有寫夏瑜不做思想工作,倒是阿義、茶客對夏瑜的不理解,華老栓用其鮮血治病。“革命者的哀悲”就在于此。然而這“哀悲”卻是因為群眾的愚昧,華老栓愚昧地認為“人血饅頭”可以治病,阿義、茶客們愚昧地認為夏瑜做的是傻事……,那么這些愚昧的表現(xiàn)的背后又有隱藏著什么“癥結(jié)”呢?
2004年版的說法較為客觀地歸納出《藥》的主題思想內(nèi)容,但未能概括出其思想意義。
三主題思想意義——清除封建等級觀念
大家都知道,魯迅的《吶喊》與《彷徨》貫穿著徹底反封建主義思想的主題,但“封建主義思想”這個概念的范圍廣、內(nèi)涵豐富,很抽象,各篇小說的具體內(nèi)容不同,造成讀者的閱讀困難,因此,解讀這些小說就是要在封建主義思想和具體小說之間找出聯(lián)系點,即魯迅是以什么為突破點來徹底反封建主義思想的。封建社會的最高統(tǒng)治者是皇帝,皇帝的話就是圣旨,抗圣旨就要殺頭,自上而下,嚴格按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等級秩序維護統(tǒng)治,從上到下,所有的人,包括廣大的普通百姓,都按照等級制而“規(guī)矩”的生活,封建等級觀念深深影響著人們的思想,人們的一言一行、價值觀、倫理道德觀、科舉觀等等,都受到封建等級觀的支配,魯迅獨特的眼光和思想,看清楚了封建主義思想的這一特征,于是把反封建等級制作為突破口來提出徹底反封建主義思想的。在小說里,我們可以看到封建等級觀念像一張大網(wǎng)罩住人們,下面我且就老栓買藥,小栓吃藥,茶店談藥及吃藥的結(jié)果這一線索談?wù)勂渲械乃枷胍饬x。
(1)買藥
文中在談到華老栓買藥這一情節(jié)時,先是看到前方有人,“退”,“蹩”“發(fā)冷”,皆表現(xiàn)了老栓的害怕心理,老栓到底在怕什么呢?文中有交代“衣服前后的一個大白圓圈,遠地里也看得清楚,走過面前的,并且看出號衣暗紅色的鑲邊。”那是代表官府的幾個兵。然后是老栓接過藥的那一瞬間,當(dāng)康大叔將人血饅頭塞給他時,“刺”“縮小”“抖抖的”“躊躇”,同樣表現(xiàn)出老栓的恐懼心理,因為康大叔是劊子手,地位高于老百姓。同時怕這“藥”,它蘸有人血,并且“還是一點一點的往下滴”。“人血”一般為人們所敬畏,依華老栓的“善良”心地不會拿它,但結(jié)果他還是接下了這“血淋淋”的饅頭。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這饅頭能治小栓的病,另一方面,這饅頭上沾的是“犯人”的血,囚犯無任何地位可言,他的血不值得敬畏,老栓拿著也就心安理得了。
華老栓的買藥為下文茶客們談藥作了有力的鋪墊。
。2)談藥
華老栓將藥買回來后,華大媽安排小栓服下,茶店里的客人漸漸多了起來,這時康大叔“闖”了進來,剛進門便沖著老栓“嚷”,他那兇狠的氣勢,顯得跟在場的茶客大相徑庭。他說話時,“滿座的人,也都恭恭敬敬的聽”,“華老栓一手提了茶壺,一手恭恭敬敬地垂著,笑嘻嘻地聽”,“華大媽也黑著眼眶,笑嘻嘻地送出茶碗茶葉來……”,后來,當(dāng)華大媽聽到康大叔說小栓得“癆病”,犯了忌諱,她“變了一點顏色”“不高興”“又立刻堆上笑”“搭訕著走開”。人們?yōu)楹螌荡笫迦绱?ldquo;恭敬”,華大媽又為何刻意掩飾自己真實的內(nèi)心感受。歸根結(jié)底,因為他是個儈子手,相對于在座的平民顯得地位要高,所以,他說話時人們只能恭恭敬敬地聽,華大媽即便憤怒也不敢在他面前面露難色,茶客們的談話自然以他為主。
隨著“花白胡子”低聲下氣地問話,茶客們的話題自然談到這“藥”的源頭——夏瑜就義。當(dāng)茶客們得知夏瑜身陷囹圄,卻還要勸牢頭造反時,坐在后排的20多歲的年輕人顯得“氣憤模樣”說:“阿呀,那還了得。”得知夏瑜說:“這大清是我們大家的”,聽到夏瑜被打時,人們認為夏瑜是“老虎頭上瘙癢”,不說人話,坐在“壁角”的駝背也“高興”起來。得知夏瑜說阿義可憐時,人們的眼光“板滯”,話也“停頓”,然后恍然大悟地說:“瘋話,簡直是發(fā)了瘋了”。人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態(tài)度,是因為夏瑜是個犯人,論地位他卑*得連一個貧民都不如,更何況他以帶罪之身勸牢頭造反呢?再說這“造反”,經(jīng)過幾千年的封建統(tǒng)治,人們早已習(xí)慣了被統(tǒng)治的生活方式,思想中天下是統(tǒng)治者的,是天子的,自己不過是平民,這仿佛是亙古不變的道理,正如《狂人日記》里的話:“這是從來如此……”。那么一個犯人竟然還敢談造反,在他們看來是大逆不道、癡人說夢,無異于瘋子。正是這樣一些情節(jié)突出地表現(xiàn)了群眾對于革命的不理解,同時反映出人們由于長期受封建等級制度的壓制,所表現(xiàn)出的奴性心理,是真正的“可憐”人。魯迅試圖證明的是:中國革命的重任就是要清除人民群眾思想中的以等級制為代表的封建主義思想,“此后最要緊的是改革國民性,否則,無論是專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雖換,貨色照舊,全不行的。”
。3)藥效
小栓的病并未因這藥而治愈,吃藥的結(jié)果是死亡,是墳。
對墳場的描寫,我們揣摩會發(fā)現(xiàn):就這么一塊普通的墳地,竟然也有了界限,路的左邊埋著死刑和庾斃的人,右邊是窮人的叢冢,這界限說“自然”,其實也并不“自然”。與其說是“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還不如說是人們用鞋底“有意”走出來的。窮人在社會上本來地位很底,但被判了死刑和庾斃的人甚至還不如他們,就連死后也要被人們分出個涇渭來,這里終究還是塊官地?梢娙藗儍(nèi)心中的等級觀念十分深刻。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知,本文通過敘寫華老栓用沾有革命者鮮血的“人血饅頭”為兒子治病而亡的故事,揭露了群眾的愚昧而不覺悟、對革命不理解的思想本質(zhì),揭示封建等級制度的罪惡和影響,提出要醫(yī)治群眾思想上“等級觀念”的病,否則中國的革命會象辛亥革命一樣失敗。
相關(guān)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xué)·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