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安全意識融入學生血液
2009-08-29 13:58:48網(wǎng)絡資源
讓安全意識融入學生血液
“5·12”汶川大地震時,四川安縣桑棗中學2000多名師生無一傷亡。究其緣由,平日里的緊急避險演習功不可沒。
一塊不大的操場,除了幾個孤單的籃球架,空空如也。操場兩側佇立著兩座教學樓,外墻上的裂紋清晰可見。一塊醒目的大牌子上寫著:安縣桑棗中學2008年中考續(xù)寫輝煌,大震之年又獲安縣中考第一名。
去年5月12日,地震突然來臨時,綿陽安縣桑棗中學的2000多名師生,就是從這兩座教學樓中有組織地撤出,在操場上躲過了人生中的一次劫難,無一傷亡,在劇烈的晃動中,這次撤離僅耗時1分36秒。
校長葉志平怎么也沒有想到,平日里用來預防火災的緊急避險演習居然在大地震中派上了用場。
讓安全意識融入學生血液
如今,在已成危樓的教學樓不遠處,幾排活動板房成了桑棗中學的臨時校舍,上課、考試、游戲、住宿,一切如常,中考倒計時牌每天改變著數(shù)字。師生們早已習慣的緊急避險演習,一學期仍要舉行一次。
葉志平滿意地說:“現(xiàn)在全校2500多名學生從教室里集合到空地上,整整齊齊的,用不了半分鐘。”
“5·12”汶川大地震之后,桑棗中學被中國紅十字會訓練中心掛牌為“緊急避險與救護培訓基地學校”,學生們的安全教育除了緊急避險之外,還增加了救護內容,可以從老師那里得到包扎、人工呼吸、心肺復蘇等方面的培訓。
葉志平說:“我們學校都是11歲到15歲的孩子,天性好動,自救能力差,安全意識淡薄,學校安全教育首先要有責任和良心,還要形成制度。”在之前的緊急疏散演習中,老師們不斷總結經驗,發(fā)現(xiàn)問題,“我們要求任課老師在下課后必須到就近的一個樓梯口維持秩序;遇到緊急情況時,老師必須留在教室里和學生們在一起;緊急疏散時低樓層的班級先撤離教學樓,然后是高樓層的班級。”這些制度即使在地震來臨時,仍然被老師和學生們忠實地執(zhí)行了下來。
葉志平認為,以防震減災教育為代表的安全文化應當成為學校文化的一個特色,經;、制度化地進行下去,學校、老師、學生和家長形成聯(lián)動,才能起到輻射作用。“哪怕學生一輩子遇不到緊急情況,我們也希望能通過長期訓練,讓緊急避險成為一種本能,要讓孩子們都有高度的安全意識,使之融入到血液當中去,這樣才能把我們進行逃生演練的作用發(fā)揮到極致。”
疏散演習成為“保留節(jié)目”
5月6日,桑棗中學新校區(qū)奠基,占地62畝,是老校區(qū)的兩倍多。教學樓的耐火等級為二級,抗震按7度設防修建。學校的硬件水平得到了極大提升,但緊急疏散演習仍將作為桑棗中學的“傳統(tǒng)節(jié)目”被保留下來。
葉志平表示,保證孩子們的安全和健康是對學校最起碼的要求,“防震安全教育這堂課非上不可,‘5·12’之后,越來越多的人明白了這個道理。”桑棗中學的一位姓劉的英語老師說:“搞緊急疏散演習非常有必要,我們都很支持,學生們在進行演習時,非常配合,完成得一絲不茍。”
站在新校區(qū)的效果圖前,葉志平對記者說得最多的一個詞就是“空地”,“這里20米寬,這里60米寬,到處都是空地,還有一個400米跑道的操場。”
舊校舍的走廊寬度只有1米多一點,新校園的圖紙出來后,走廊寬度提高到了1.5米,但葉志平覺得還不夠,還要加寬,于是增加到1.8米,最寬的地方達到了2.1米。新建的房子一律不貼瓷磚,不用大塊玻璃,不裝外掛的防盜窗,這些都是地震給葉志平帶來的教訓,“我親眼看到用鋼條固定的防盜窗在地震中紛紛掉了下來,下面就是樓梯口,我們運氣真好,孩子們剛跑完就掉下來了,太嚇人了,以后再也不會用了。”葉志平設想著在新校園里進行緊急避險演習時的情景,“新教學樓只有三層,比老樓少了兩層。一旦有危險,孩子們就能跑得更快,我的心里也就更有底了。”
葉志平現(xiàn)在每天都要戴著安全帽到工地里查看。他說,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學生們能在一個漂亮、安全、實用的學校中學習、玩耍,讓孩子們有一個釋放能量的地方。今年9月,他的這個心愿就要實現(xiàn)了,“這將是我最開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