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詞類活用類型及判斷方法9
來源:高考網(wǎng) 2009-08-22 16:29:32
●錦囊妙計
一、把握文章整體內(nèi)容及材料,確立全局觀念
一般在做此題時,由于已完成了前面幾道文言試題,對文章內(nèi)容已經(jīng)有了一定了解。但不妨在做題前再瀏覽一次文章,目的是對文章有一個整體的把握。這時,閱讀瀏覽的環(huán)節(jié)是不同人物之間的關系,事件的前因后果,不同事件的各自情況,不同人物的言行、觀點,等等。力求從總體上了解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材料。為篩選有效信息打下一個可靠的基礎。
二、明確題旨要求,特別注意把握題旨的隱含信息
題干的要求是解題方向。理清題旨要求當然是解題的首要環(huán)節(jié)。雖然題目要求在語言表述上一般都簡練而準確,但考生卻往往忽視了其要求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或隱含信息,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無法迅速選出正確語料或錯選。如:2001年全國試題:“全都表現(xiàn)田單‘兵不厭詐’手段的一項是”——①要了解兵不厭詐的含義,這是題旨。②要求的是“手段”,而非其“結果”(如①燕王以為然,使騎劫代之)。再如1999年全國試題:“能夠表現(xiàn)蘇瓊處事藝術的一組是”——關鍵在“藝術”二字。其所選語料中①為依法辦事,②為工作細致,⑤為按規(guī)矩辦事,皆不合題旨要求。
三、從全文內(nèi)容出發(fā),在具體語境中明辨材料
把所選語料放回原文中,看看其前后聯(lián)系,對語料的細節(jié)問題進行再確認。特別是對于有關人物的語言,更應如此。
四、在聯(lián)系中分析材料
注意分析直接聯(lián)系與間接聯(lián)系,對于事物事件要主要從整體環(huán)節(jié)上去分析把握,可從下面環(huán)節(jié)進行明辨:
、僭、條件——事件的前提
、谶^程、發(fā)展——事件本身
、劢Y果、影響——事件的側面反映
通過辨別,選出最切合題旨要求的語料。
五、直接方法:對應,排除,比較
對應:找出語料與文章內(nèi)容的對應點,與文中相關語句、材料對比,在對比中進行確定。
排除:首先找出明顯不符合題旨要求的語料,然后即可排除包括此語料的選項,這樣可以縮小范圍。
比較:可對有關選項進行比較,找出其不同之處,以此確定有分歧的語料;可對有一定難點的相關語料進行比較,在比較中選出更加符合題旨要求的一個。如2001年春季試題,6個語料幾乎都是對韋仁約的贊揚,當然不會都符合題旨。這就要再次審視題干要求,并對這6個語料進行比較分析,排除雖寫其正直,但主要屬于為官職責的有關語料。
●殲滅難點訓練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題
公孫景茂,河間阜城人也。容貌魁梧,少好學,博涉經(jīng)史。在魏,察孝廉,射策甲科。稍遷太常博士(掌祭祀禮樂之官),多所損益,時人稱為“書庫”。歷高唐令、大理正,俱有能名。齊滅,周武帝聞而召見,與語,器之。授濟北太守,以母憂去職。
開皇(隋文帝年號)初,召拜汝南太守,遷息州刺史,法令清靜,德化大行。屬平陳之役,征人在路病者,景茂減俸祿為湯藥,多方振濟之,賴全活者千數(shù)。上聞嘉之,詔宣示天下。轉道州刺史。悉以秩俸買牛犢雞豬,散惠孤弱不自存者。好單騎巡人家,至戶人,閱視百姓產(chǎn)業(yè)。有修理者,于都會時,乃褒揚稱述;如有過惡,隨即訓導,而不彰也。由是人行義讓,有無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婦女相從紡績,大村或數(shù)百戶,皆如一家之務。其后請致仕,上優(yōu)詔聽之。仁壽中,上明公楊紀出使河北,見景茂神力不衰,還以狀奏,于是就拜臨淄刺史,賜以馬輿,便道之官。前后歷職,皆有德政,論者稱為良牧。大業(yè)(隋煬帝年號)初,卒官,年八十七,謚日康,身死之日,諸州人吏赴喪者數(shù)千人;虿患霸,皆望墳慟哭,野祭而去。
(《北史?循吏傳》)
1.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稍遷太常博士。稍:漸漸。
B.屬平陳之役。屬:正值。
C.上優(yōu)詔聽之。聽:聆聽。
D.論者稱為良牧。牧:指州的長官。
2.下面各組句中加點的字,意義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以母憂去職屬平陳之役
賜以馬輿便道之官
周武帝聞而召見論者稱為良牧
野祭而去景茂減俸祿為湯藥
3.對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法令清靜,德化大行德化:用道德感化的方法改變?nèi)诵娘L俗。
B.悉以秩俸買牛犢雞豬秩俸:官吏的俸祿。
C.有修理者,……乃褒揚稱述。修理:整修,使壞的東西恢復原狀。
D.于都會時,乃褒揚稱述。都會:大會,集會。
4.下面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部表現(xiàn)景茂德政措施的一組是()
、俨煨⒘,射策甲科。②法令清靜。
、鄱喾秸駶。④散惠孤弱不自存者。
、蓍喴暟傩债a(chǎn)業(yè)。⑥由是人行義讓,有無均通。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⑤⑥D.②③④
5.下面對文意的敘述,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公孫景茂是北朝著名的好官吏,歷任魏、周、隋三朝,前后歷職,皆有德政,論者稱為良牧。
B.景茂博涉經(jīng)史,在擔任太常博士時,做了很多對統(tǒng)治者有損的事,因為言之有理,被人稱為“書庫”。
C.景茂擔任過濟北、汝南二郡太守,息州、道州二州刺史,還當過太常博士、高唐令、大理正等官,中間兩次去職,一次是以母憂,一次是致仕,最后卒于任上。
D.景茂救助孤弱,深入百姓,閱視產(chǎn)業(yè),以善化惡,使百姓人行義讓,有無相通,互相幫助,幾百戶的村子,好像一家一樣,深得百姓愛戴。
6.翻譯下面語句。
①上聞嘉之,詔宣示天下。
、诖蟠寤驍(shù)百戶,皆如一家之務。
</P><P>附:參考答案
難點磁場
1.C[(1)句是勸元帝之語,與題旨要求無關。(2)句是以行動顯示元帝的威儀,以促使吳人歸附。(3)句是對元帝所提使吳人歸附的建議。(4)句是王導針對中原避亂的人們而言,與題旨中所要求的“吳人”無關。(5)句的建議與吳人歸附的主題無關。]
2.A[①句寫尹翁歸作市場上小吏,霍氏家奴再沒人敢鬧事,從側面寫他治理有方。②句寫他不收財物,眾商人畏懼他,表現(xiàn)他不謀私利,從嚴治理。④句寫他對每一個案件都能仔細核實,追根究底,直接表現(xiàn)他奉公守法的一面。⑥句寫于定國與他交談一天,始終不敢讓兩個同鄉(xiāng)見尹翁歸,從側面表現(xiàn)他不徇私情,嚴格守法的一面。此四項與試題的主旨一致。從選項的組合來看,應選A。③句寫田延年接見時,他不同眾人的做法,此時他非官吏,⑤句寫授于他官職,此兩句與試題主題無關。
若用排除法,第③句明顯不合要求,可首先排除BC兩項;再結合要求,排除⑤句,即可得出正確答案。]
殲滅難點訓練
1.C[“聽”是“允許”]
2.C[“而”連結兩個動作,表順承;A項“以”一作“因”講,一作“把”講;B項“之”,一是結構助詞,一作動詞“往……去”之意;D項“為”一為“是”,一作動詞“做”]
3.C[“修理”是“治理得好”的意思]
4.D[①是他科舉情況;⑥是他治理的結果。這兩句不是德政措施。]
5.D[A歷任魏、齊、周、隋四朝;B項“多所損益”是對禮樂祭祀的制度有很多改革,不是“做了很多對統(tǒng)治階級利益有損的事”;C項還做了臨淄刺史]
6.(參考)①皇上聽說后嘉獎他,下詔把他的事跡傳遍天下。
②有的大村有幾百戶人家,卻都好像一家一樣。
識別文言句式
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文言句式和用法”是文言文學習與備考中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它涉及的方面較多,也比較靈活;另一方面,準確理解并把握文言句式也是翻譯中的一個難點。
●難點磁場
。墼囶}1](★★★★)(原文見難點18選文一)
下面各句中補出部分錯誤的一項是
A.(王導)軍謀密策,知無不為B.及(帝)徙鎮(zhèn)建康,吳人不附
C.(帝)存問風俗,虛己傾心D.(王導)潛有興復之志
[試題2](★★★★)(原文見難點18選文二)
下面各句中補出部分錯誤的一項是
A.喜擊劍,人莫能當(之,代尹翁歸)
B.及翁歸為市吏,(霍光)莫敢犯者
C.(翁歸)對曰:“翁歸文武兼?zhèn)?hellip;…”
D.莫有怨(翁歸)者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