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鐘成了最大的心理障礙--復旦大學自主招生面試解析
2007-01-26 10:28:19《這樣進名!文章作者:陳一磊
(陳一磊 畢業(yè)學校:復興高級中學;中學獲得榮譽:上海市第四屆“明日科技之星”、上海市“第21屆英特爾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在復興高級中學的12次期中、期末考試中11次年級前10名,其中5次年級第1名,3次年級第二名;現(xiàn)讀學校專業(yè):復旦大學經管類)
社會上呼吁高考制度改革的呼聲近幾年來是一浪高過一浪,今年春天上海復旦、交大兩所高校終于進行了被稱為“破冰”的改革。作為通過自主招生進入復旦的我,并不愿意將自己定位在媒體所說的“受益者”,我更愿意將自己看成參與者、體驗者。在這里我想就關于半年多前的那次選拔的部分記憶片段與大家一起分享。
由于是“史無前例”,今年兩校有關的政策出臺可謂是匆忙萬分,從公布方案到最終確定結果前后沒超過一個半月。很多人都在抱怨時間太短,來不及備戰(zhàn)。說句實話,我當時是真的沒啥準備走進筆試與面試考場的。原因有二:客觀上我那段時間正被“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 的決賽論文答辯與課題展示忙得焦頭爛額;主觀上我也沒背上太重的壓力包袱,畢竟我已在復旦的冬令營中獲得“虛擬錄取”的資格。不管做啥事,沒有了思想壓力,應該算是成功的一個很大因素吧。實際上,等到真的從考場中出來,相信那些曾“精心準備”或進行過“突擊訓練”的人會相當胸悶。在這次的選拔過程中,應試的那一整套把戲其實毫無用武之地。盡情展示真我、展示十幾年來的積累,才是根本。
復旦是相當重視這次吸引了全國目光的選拔的。在復旦大學光華樓里,考場有150個,150位面試教授分居其中,1185位學生分別走進此前電腦排位所定相應的5個房間,每位學生分別在5個房間各進行15分鐘“一對一”面試,總計75分鐘的面試后,教授們將進行綜合判斷:此生是否能被復旦大學錄。
面試就這么開始了……
我在小組內抽到是2號,便徑直走進了2號房間。屋子不大,但顯得相當“空曠”:考場內,一張桌子、兩把椅子,一個計時器,僅此而已。我坐下,習慣性的把椅子挪到桌前,拉近本人與考官之間的距離。沒想到的是,考官開始的第一個反映居然是面無表情的要我筆直往后退。我心里不覺咯噔一下。總之在這個房間進行的面試是五場中我感覺最不順利的。跑上來的第一個問題,面試官就指著桌上的半瓶水,問我能聯(lián)想到什么,越多越好;接下去的“精彩問題”有:問一個問題難倒我,前提是你自己必須知道答案……“哲學系的”我自言自語到,“哲學不能期許給你什么,但卻能給你帶來希望”我不知咋的想到這句話。反正,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都要微笑,都要看到希望,這點很重要。
每進一個房間,教授都會向考生宣布一條鐵的紀律:由于時間的限制,交談時間一到15分鐘必須結束。沒想到這個“15分鐘”成了我那天最大的心理障礙。當我從2號房間里患得患失出來時,發(fā)現(xiàn)其他四組都未結束。一看表,才過去10分鐘。一種怪怪的感覺涌上心頭。不僅如此,3、4、5號的教授與我交淡的時間都出奇的短;相反,最后1號那位組長考官竟“破例”與我談了25分鐘。這難道也是一種特殊的考核――心理素質測試嗎?
其實外界最關心的莫過于面試的題目了。面試前一個禮拜,市面上竟突然出現(xiàn)了“培訓班”。對于所謂的“面試訓練班”之類的強化班,任何一個理智的人都知道,既然面試沒有標準答案,強化班能強化什么內容呢?復旦自主招生考察的是學生日積月累的綜合素質,強化訓練是沒有用處的。我還有一個同學,居然跑去書城買了一本世界500強企業(yè)面試題集,面試前一天又見居然給我看他的“突擊成果”:“當被問到你自認為你的最大缺點什么時,該這么回答……”就像前面已經提及,反正第二天他是相當郁悶。后來他告訴我,有個考官在面試過程中隨意報出4個數字:1、9、9、9讓他算24點(顯然是隨口報的)。他哭喪著臉望著我。我想了想說:“假如我是你,我會告訴教授,非常抱歉我一下子想不出來,但我能說出這4個數能算出哪些數字,它們之間有哪些規(guī)律可循,比如…” 這就是“神秘”的面試題,一種考查你反應能力的試題,一種考查你在困難面前心態(tài)的試題,一種考查你與人交流能力的試題。但它偏偏就不是一道應試題。
這就那場開全國先河的自主招生考試。我個人認為這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舞臺,這是一種突破。對于目前的應試教育,我實在有些不解,為什么幾乎所有的老師家長、學生本人都要將中學的課程分出三、六、九等,分出所謂的主、輔課。我記得有位學者說得好:現(xiàn)在高中所謂的語、數、外主課只是將來謀生的一種手段,而正是被冷落受排擠的地理、歷史是學生能夠受用一生的。真的希望這次的自主招生能夠對促進中小學校素質教育的加快發(fā)展起到催化作用,也對全國高校的自主招生改革有著示范作用。
以上只是我各個人的一些經歷與感悟,非常高興能寫出來與你們一起分享。